“一线医护人员”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光荣群体。他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勇敢逆行,在最危险的地方抢救患者生命,获得了广泛赞誉。全社会也形成了关心关爱一线医护人员的浓厚氛围,发放一线补助、评定职称优先、转正入编优先、子女教育优待……
但具体到个人,谁才是一线医护人员?
作为报送单位,一些医院的认定标准模糊不清,引发质疑。除了此前曝光的“厚领导、薄一线”问题,《健康时报》日前又报道了一起争议认定:一名武汉女护士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疫情初期在收治过新冠肺炎病人的普通病房感染算不算在一线被感染?”“同样的科室,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时间被感染,医生可以领取补助,但是护士不行。”
这名女护士自称“武汉协和医院第一批被确诊、也就是钟南山院士口中被感染的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4名医务人员之一,1月19日因为核酸阳性被确诊”。事件起因是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在抗疫一线中感染的医务人员子女提供5000元的补助,但所在医院医务处主任却表示护士不属于一线,不予盖章,但对于同科室同一时间被感染的医生,则予以很快盖章。“我们科确实收治过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医务处认定医生一线无疑,但是我和护士同事们到底属不属于一线?”女护士发出的质疑,引发了网友的更大质疑。
疫情发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机关到公益机构,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关心关爱一线医护人员的政策举措。但一些地方在执行和落实中,存在对象不精准、执行不严格、工作不规范、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除了上文武汉女护士反映的问题,媒体还报道过一些医院行政、后勤人员被认定为“一线医务人员”的;一些医护人员在发热门诊工作,每天也都有可能接触疑似病例,却没有被认定为“一线”的;等等。正是基于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的种种问题,中央多次发文要求落实好保护关心关爱医护人员的相关措施,而且特别强调,“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不得扩大泛化一线医务人员范围,对有章不循、巧立名目、截留侵占、虚报冒领、违规发放、挤占挪用的,依纪依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那么,到底怎样才算“一线”?根据《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聚焦一线贯彻落实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措施的通知》规定,“一线医务人员是指疫情防控期间按照政府统一部署、卫生健康部门调派或医疗卫生机构要求,直接参与新冠肺炎防疫和救治一线工作,且与确诊或疑似病例直接接触的接诊、筛查、检查、检测、转运、治疗、护理、流行病学调查、医学观察,以及直接进行病例标本采集、病原检测、病理检查、病理解剖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这个认定标准比较清晰,医院完全可以参考医护人员实际参加现场调查处置、患者救治等工作情况准确认定,不受编制、身份、行政级别等限制。
标准就在那里,但一些人就是不严格遵守,自说自话、自以为是。“一线医护人员”认定务必实事求是,不能暗藏猫腻,不能假公济私。否则,必寒人心,定被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