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鄂州当地公众号发布《贵州捐给鄂州12吨“老干妈”去哪儿了》一文,引发关注。文中的“小编”质疑,在其认识的亲朋好友及同事中,从未有人收到“老干妈”,这些“老干妈”去哪了?
对此,鄂州市防控指挥部生活物资保障专班回应称:疫情防控期间,收到“老干妈香辣菜”捐赠共计两笔、2670件,全部分配给7家定点医院及8家援鄂医护人员入住酒店,未发放给其他单位或个人。
鄂州由于派出所治安员私分蔬菜水果的前车之鉴,民众对这一问题也更加敏感,面对“失踪”的“老干妈”,产生质疑也不难理解。而据当地的解释,这些“老干妈”普通民众没有见到、吃到,也说得通。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民众疑虑,也提示有关方面,要满足民众知情权,对相关捐赠主动及时公开,才能最大限度避免类似此前私分蔬菜水果的现象。
但饶是如此,按照鄂州方面的“特别说明”,这账似乎还是对不上。首先,鄂州收到的两批“老干妈”分别是2月22日和3月4日;而贵州老干妈运往鄂州是在2月24日。其次,鄂州方面表示收到的两批捐赠分别估算是10吨和6吨,而贵州发往鄂州的是12吨。而且,鄂州的信息显示捐赠单位分别为贵州省人民政府、贵阳广播电视台,而贵州方面则表示是老干妈公司捐赠的。
这其中倒不一定有猫腻,但这些“对不上”之处,也需释疑。捐赠不能成为糊涂账,而应“笔笔对账”,于企业,这涉及其形象和相关税收减免;对政府部门,则涉及财政支出,因此马虎不得。在这一点上,此前湖北黄冈英山县因将捐赠物资公布精确到一枚鸡蛋,被舆论称作“防疫满分”,可资参照。
当然,归根到底,这背后都是一份爱心,外界不必苛责。但越是爱心捐赠,公众越希望能保证公开、透明、规范,别在个别环节上成了糊涂账,甚至把捐受双方推入某种尴尬境地。更何况,统计准确、及时公开,本也是信息公开工作的基本要求。
喻辛(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