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近日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看不见”的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新基建”重要内容,将成为新的投资和发展方向。
透过新冠肺炎防疫实战看,数字“基础设施”的属性凸显。在经济大省、用工大省浙江,一面是人员跨省跨境来往密集,防疫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面是200多万家企业复工开市紧迫,关系数千万人就业。关键时刻、两难之际,“数字战疫”大放异彩,作用不可替代。从机关决策部署,到复工复产、社会运转保障,当地推出系列数字工具,突出高效、精准、缜密,防疫复工“两手抓、两手硬”:县域疫情风险地图、支付宝跨省域“健康码”、精密智控指数,企业“码上复工”、“钉钉”在线办公、“共享员工”等。
浙江在形势瞬息变化中,能够“条件反射式”推出数字工具、掌握主动权,前提是有肥沃的“数字土壤”。
从机制上看,“数字战疫”实效折射“数字浙江”建设成效:2003年9月,非典疫情(SARS)结束后不久,浙江省出台《数字浙江建设规划纲要(2003—2007年)》,针对电子政务、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电子商务、数字技术等作出部署。
从技术上看,以阿里巴巴为代表,浙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弹性扩容、图计算、图像识别、语义识别等领域技术经年积淀,成为数字科技高地。
当前“新基建”洪流奔涌在即,加强数字化投资建设,仍需把握三个关键点。
一是树立“得数字化者得先机”的认识。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意识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会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此外,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基建投资“做加法”,更能激发“乘数效应”,促进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二是以“数字政府”驱动全领域数字化。数字政府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领域多方面核心资源的配置者、动员者、驱动者,决定了后者建设的环境土壤。浙江省从“电子政务”起步,到形成“四张清单一张网”,再到“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府”建设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依托“钉钉”平台,目前浙江掌上办公app“浙政钉”,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组织架构120多万政务人员。
三是政企协作、各展所长。近年多地展开数字化建设,但整体成效不一,甚至出现“半拉子工程”,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做好“政企协作”文章。事实上,数字化投资建设进程中,政府组织产业规划、整合资源攻坚,企业技术创新、密织应用体系,政企各有角色,彼此作用均不可替代。比如,应急推出“健康码”的数字浙江技术运营有限公司,其作为当前浙江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支撑力量,国资占股51%,阿里巴巴占股49%。目前,浙江既有主攻大数据、人工智能前沿科技的之江实验室,也有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枢纽型数字科技企业,还培育出一大批细分行业的数字应用服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