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疫情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是穿着名人“马甲”、借名人效应传播的谣言异常密集,尤其是被老百姓称作“国士”的钟南山院士,更是多次无辜躺枪。如果说前些年有关“屠呦呦云”“马云说”等更多是一些戏谑、恶搞和心灵鸡汤类谣言的话,疫情中借名人效应进行传播的谣言直接关系到防控,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澄清和纠正,不仅会影响当事人名誉,还会误导公众,危及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总结此次疫情中伪托类谣言,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断章取义型。例如,“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据钟南山院士团队辟谣称,盐水漱口虽然有利于清洁口腔和咽喉,对于咽喉炎有帮助,但新型冠状病毒侵犯的部位在呼吸道,漱口没有办法清洁呼吸道,且目前尚无任何研究结果显示盐水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杀灭作用。同样,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也有类似之“烦恼”,如“李兰娟院士称喝酒能够对抗冠状病毒”,对此,李兰娟院士回应称:新型冠状病毒怕酒精、不耐高温确实是不争的事实,75%的酒精是能够杀灭这个病毒,但这与喝酒杀毒完全是两个概念,属于断章取义。
偷梁换柱型。有谣言将不同的事实要素加以糅合和“改造”,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如“1月26日晚,白岩松将邀请钟南山院士介绍疫情”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事实上,白岩松与钟南山院士的对话早在1月20日就已进行。这则谣言偷换了时间概念。另一起谣言如“钟南山院士建议:全中国人民在家隔离两周”则是将钟南山的“尽量不出门”的建议内容进行篡改而成。
张冠李戴型。如钟南山院士不戴口罩看望林正斌教授,其图片真实来源是央视科教频道2016年10月12日播出的《大家》栏目。另一张配文为“第一支新冠病毒疫苗,今天注射到陈薇院士左臂,专家组7名党员也一同注射”的图片在网络流传,其真相是陈薇院士在出征武汉一线前,注射提高免疫力的药物,而并非注射疫苗。
无中生有型。如网络流传2张截图,配文分别称“钟南山发布多喝单枞茶对防止肺炎有重大效果”“国家卫生局发布多吃草莓对防止肺炎有重大效果”,其真相是钟南山院士从未提及过该信息,目前我国没有国家卫生局这个机构,国家卫健委也未发布过上述信息。还有谣言称钟南山院士说吸烟者感染新冠病毒率远低于非烟民,对此,钟南山团队回复称,这完全是杜撰。
为什么某些谣言借助名人光环后,能获得广泛传播呢?事实上,伪托并不是一个新现象,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冒充名人趁热点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次新冠疫情中,被杜撰的名人名言可谓比比皆是,甚至形成“假名言满天飞,真名言遭冷遇”的困境,折射出危机状态下公众心理的焦虑与信任困境。
正如《谣言》一书作者卡普费雷所言:谣言的扩散经常显示出一种对官方渠道消息的不信任,要改变如此状况,须奇迹般地找回一种人们已经丢失很久的名誉。从这次疫情的暴发来看,公众对某些政府官员表现出来的官僚主义作风深恶痛绝,对“有限传人”等错误判断也是痛心不已。正是1月20日钟南山院士首次通过媒体发布消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才揭露了问题的严重性,拉开了抗击疫情的序幕,钟南山也由此成为公众心目中的“定海神针”。所以,有关他的一言一行被放大、利用甚至神化也是在所难免。
危机状态下,谁拥有了公信力,谁就能够掌握话语权,由于公众对钟南山院士等专业人士怀有崇拜之情,便不会去怀疑内容的真假。况且,一些杜撰的信息并非完全毫无来由,其叙事方式和故事结构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以至于“以假乱真”。有些谣言还借名人之口揭露社会现实,批评丑恶现象,引发了公众的情感共鸣;有些谣言借名人之口提倡真善美价值,弘扬正能量;还有些谣言借名人之口号召大家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轻易出门。当各类谣言搭上名人效应的快车时,倘若未能得到及时澄清,有可能损害专业人士的公信力,这种后果无疑是巨大的。因为,当公众什么都不相信的时候,最终将会相信一切,此时,见风就是雨,谣言将会成为脱缰野马,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作者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