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回顾
3月2日,北京市商务局发布《关于申报2020年度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项目的通知》,提升了支持比例的上限,规定了准确限额:单个生鲜超市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50万元,单个社区菜店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70万元,单个便民早餐网点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此外,单个便利店、快递分拣中心网点等均被纳入补助范围,且根据各自的特点加以精细化补贴,目的在于确保让有限的补贴资金能发挥最大的价值。与此同时,为进一步简化业务办理流程,还对传统的企业项目申报模式进行调整,明确“申报餐饮、菜店、便利店项目的申报单位,采取直接报送方式,由项目申报单位将申报材料直接提交市商务局审核”。
对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的政策,在北京已经实施多年。舆论认为,在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此举对于民生和经济的双促进作用将更加凸显。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3月12日,已有相关网络新闻1124条,APP文章641篇,论坛文章465篇,微信公众号文章1032篇,微博文章876篇。
舆情反馈
北京日报客户端:精准补贴便民网点,是民生之求
精准补贴便民网点,短期看是抗击疫情之需,长期看也是民生之求。城市的温度,很大程度体现在其能否满足广大市民的各种需求。比如,家门口有没有可心的早餐馆、物美价廉的生鲜店,生活圈里有没有咖啡馆、24小时实体书店等。这些社区设施或许看起来不起眼,但它们存在与否、便利与否,每一个人都会有最深的体察。在这种情况下,精准补贴便民网点,才能更好地契合民生需求变化。
微信公众号“新京报评论”:优先对待,是公共政策因时而变的体现
众所周知,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和网点经营者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通过简化申报程序,让企业可以尽快拿到补贴,有利于缓解他们在开复工和资金方面的燃眉之急。这种优先对待,是公共政策因时而变灵活性、科学性的体现。
网民观点选摘
@good春夏秋冬的四季:这种精细化的补贴方式,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补贴,有利于避免出现“平均主义”的情况。
@责任为灵魂:在市场“无形的手”调节之余,精准补贴便民网点,体现出政府“有形的手”发挥出的关键作用。
@单一sic:精准补贴便民网点,体现出政策的针对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猫与鹦鹉啊:希望各地大力推广,加强防疫期间日常生活物资的供给。
@78的面貌:在补贴对象不同的前提下,如何做好相关补贴工作,对管理部门是一个挑战。
舆情观察
疫情防控期间,保证日常生活物资的供应,是民众关心的头等大事。精准补贴便民网点,释放出惠民兴企的利好信号,备受舆论关注。正如有媒体评论,“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包可谓及时雨”。
实施精准补贴便民网点的举措,从根本意义上讲,抓住了疫情防控背景下民需保供的心理诉求,符合舆论期待;此外,《通知》中涉及到的简化业务办理流程,系特殊时期的灵活调整,大大提高了疫情期间餐饮、便利店等相关企业项目申报的办理效率,获得广泛好评;从长远来看,便民网点连着居民的日常生活,扮演着城市经济“毛细血管”的角色,在此意义上,对其进行精准补贴正当时。由此可见,通过细化、精准的补贴方式,既能推动民需保供,又在最大程度上助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复工复产,更有利于激活城市经济发展的末梢神经,是多方共赢的利好之举。
同时,有声音提醒,补贴对象参差百态、补助标准也不尽相同,如何把“精准”落到实处,而非“撒胡椒面”式的“平均主义”,切实使该举措发挥出最大优势,时刻考验着有关部门的能力与智慧。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王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