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5岁的孙燕荣是西罗园街道洋桥村社区的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退休前,孙燕荣是一名教师,生活垃圾分类实施以来,她以学生为重点群体,引领孩子们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从而带动整个家庭的改变。
5月份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正式实施,孙燕荣主动向社区党委书记请缨,“作为一名退休教师,我要为社区尽一名党员的本分。”她率先垂范,一边在垃圾桶站进行值守,同时积极协助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虽然辛苦,但她总说:“垃圾分类受益的是咱老百姓,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党员要带头,如果能把社区党员们发动起来,工作推进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在与社区干部沟通后,孙老师和社区干部入户走访,主动分享和宣传垃圾分类常识,对于小区垃圾分类桶站选址、志愿者招募等事项,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短短几天内,就组建了一支15人的垃圾分类引导员队伍。
每天值守前,孙燕荣都会把桶站周边清扫干净,“看到整洁的桶站环境,居民也会更主动配合垃圾分类投放。”孙老师把垃圾桶站当作“阵地”,遇到不分类投放的居民,她耐心地劝导、解释垃圾分类意义,引导大家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通过一次次地劝导,垃圾分类理念也慢慢在居民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渐渐地分类投放的居民越来越多。利用学生回社区报到的契机,孙燕荣培训指导学生参与桶站值守,从垃圾分类指引到值守任务,每个环节她都会给孩子们示范一遍,教育引导他们在家里主动做好垃圾分类,从而带动整个家庭发生变化。不少家长都表示,“以前孩子都是见了垃圾就‘躲’,现在家里的垃圾都是孩子分类,孩子主动扔。有时我们分得不对的时候,还会指出来。”
现在首座绿洲小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从最初的15人已经发展到47人,孙燕荣说,“居民的分类意识正在悄然地发生改变,看到这些,我们志愿者就特别高兴、特别有成就感。但是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我还要边干边摸索总结,找出更好更有效的方法,带动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