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从17岁到70岁,从植绿带头人到致富领头雁,王明花让家乡——

从沙上屋顶到绿树成荫

乔 栋    2020-06-18 18:13:26    人民日报

  王明花在黄沙洼的“小老杨”和沙棘林间进行日常管护。
  本报记者 乔 栋摄

  核心阅读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右玉,是一个天然风口。风口碰上沙漠,曾让这里寸草不生。数十年来,右玉人民持续接力,让这片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

  从孩童时期跟着大人们去种树,到现在带着孙子们继续植绿,王明花和树打了一辈子交道。从植绿带头人到致富领头雁,她的经历也是右玉植绿人们不断奋斗的一个缩影。

  

  中午的日头晒得毒辣,70岁的王明花站在黄沙洼的山头。这是她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

  从地图上看,右玉是晋西北门户,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是一个天然风口。每年冬春,西北风从杀虎口灌入,沿着吕梁、太行间的通道长驱直下。

  风口碰上沙漠,曾让右玉变得寸草不生。数十年来,当地人民持续接力,终于将这片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头水泉村的王明花,便是右玉植绿人的一个代表。

  “打小就知道种树,种树就有活路,不种树就饥荒了”

  从山西太原往北,过了雁门关,便是雁北塞外的天。和“关内”相比,“关外”山脉起伏较缓。王明花坐在十几棵小老杨树下,歇了会儿脚。

  这是她17岁那年就“战斗”过的地方。“一把铁锹两只手,干罢春夏干秋冬”,17岁的王明花,因为能吃苦、干活快,被选为右玉头水泉村的妇女主任。“打小就知道种树,种树就有活路,不种树就饥荒了。”她说。

  头水泉村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村旁的那眼泉曾是救命泉。当年的干旱、风沙,曾让前来考察的国际环境专家得出了“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结论。这个结论,从几个数字就能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右玉境内土地沙化率76%、林木绿化率不足0.3%、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长达3个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右玉被风沙“欺负”成啥样?王明花说:“我9岁上学,春天大风时,出去就和别的同学手挽手,一是因为力量小,怕被刮跑;另一个是因为白天都看不清,怕走丢。”

  不仅如此,村里人修房子和别的地方也不一样,“别的地方修房子,一家挨着一家;右玉修房子,每家都要隔一条路,其实就是给沙子修通道。”王明花回忆,“家里修门,门都是往里推,不是往外开的,因为过一晚上,沙子就能把门埋住小一半。”

  当地老话说得很形象:“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如今的右卫古城,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是右玉县城。常年西北风裹挟着风沙,几乎把十多米高的右卫古城墙填平。

  县城往北紧挨着的就是“黄沙洼”,那是一片长40里、宽8里的移动沙丘,每年逼进十多米,当地人称之为“大狼嘴”。要封住“大狼嘴”,就得在这沙丘里种树。

  “一次不行就再种一次,一年不行就来年再种”

  “那会儿哪有钱买树苗!”王明花当时正上小学,看着大人们从其他地方的杨树上摘下枝,再移栽过来。“两枝杨树枝搭在一块,让它们‘抱住’,这样不容易被风刮跑。”王明花在树后随手捡了两根树枝,比划起来。当地人把这种小杨树,亲切地称为“小老杨”。

  上世纪50年代,右玉县组织了数千名群众“会战”,其中包括800名学生。头水泉村就在黄沙洼脚下,王明花跟着大人们扛着锄头上了山。“那会儿啥也不懂,就是帮忙抬水、扛苗。”她说,第一年,他们就种下了9万多棵树苗,可到了第二年春,一场持续多天的8级大风,把这几千人数月的劳动成果连根拔起。

  “一次不行就再种一次,一年不行就来年再种。”王明花说话间伴随着爽朗的笑声:“那会儿好像不会觉得累,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你现在看到的每一棵树,至少都是经过五六次补栽才种成的。”

  60年树龄的“小老杨”,有着黝黑的躯干,高达10多米。现在的黄沙洼,已经成为一个青山环抱的公园,还成了实践教育基地。眼前是绿油油的草甸,阳光如沙漏般从连片成荫的“小老杨”树间倾泻下来——只有草甸间偶尔露出的沙粒、集体朝着东南弯腰的“树姿”,和几棵被玻璃罩围着、露出树根的“标本”,诉说着当年在这里种树的艰难。

  经过8年“三战黄沙洼”,树的成活率升高了,沙丘的移动速度降下来了,右玉人终于把“大狼嘴”堵上了。其间,他们还摸索出了“穿靴、戴帽、贴封条、扎腰带”的适合半沙化土壤的科学营林方法,至今仍在沿用——所谓“穿靴”,就是在河岸边,营造雁翅形护岸林;“戴帽”,就是在流动的沙丘上网状开沟,秧苗结绳压条固定沙丘;“扎腰带”就是在半坡环造防风林带;“贴封条”就是在侵蚀沟沿和风蚀残堆上不讲规格地密植造林,并且种草,以后再不断补植。

  黄沙洼虽然被暂时堵住了,但每年补栽的任务依然很重。上世纪60年代,已长成大姑娘的王明花和村里的姐妹组成突击队,她们每天天刚亮就上山,中午也不回去。她们给自己定的标准是每人每天种树100棵,这比一些男劳力种的树还要多。附近的水源在二里地外的康岔沟,她们便轮着去挑水,“左肩换右肩,一天下来,肩头压得全是血泡”。

  “渴了喝口水,饿了吃个烧土豆。”王明花还记得村里的一个大姐叫薛娥子,快到中午时回去做饭,做完就赶着往山上走,“远远看见她,一边拿个烧土豆咬着一边走。”到了跟前,从围裙里变戏法似地拿出几个窝窝头来,让几个年轻人的眼里都放了光。

  从王明花的眼睛里,仿佛能看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年70岁的她,仍然是支部书记,还在发光发热。

  “孩童时跟着大人们去种树,现在带着孙子们继续植树”

  站在牛心山上,大片云朵快步踏过天际,湛蓝的天像是刚被洗过。现在,右玉的林木绿化率达56%,几代人持续绿化接力,终于将右玉变绿,也把右玉精神打造成一张名片。

  右玉县县长王志坚说,林业用地面积从8000亩到169.9万亩,林木绿化率从0.3%到56%,今天的右玉,抛去了“不适宜居住”的旧帽子,而在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绿化战役中,王明花是一个清晰的注脚。

  绕着黄沙洼走了一个小时,王明花的脚力不减当年。“孩童时跟着大人们去种树,现在带着孙子们继续植树,”她说,“一辈子就和树打交道了。”如同一棵倔强的“小老杨”,从植绿带头人到致富领头雁,她还是从前那个少女,种在心中的信念丝毫未减。

  王明花打小就听过一个故事:新中国成立那年,31岁的曹国权用土改时分到的12亩好地换来荒沟,种出的庄稼却长势喜人。时任县委书记问他“秘诀”,曹国权说:“大道理呀我不懂,我就知道种了树就能挡住沙子,挡住沙子就能打下粮食,打下粮食就能娶到媳妇儿。”

  绿水青山带来的改变,和粮食产量直接挂钩。“以前玉米亩产50斤,现在上千斤。”王明花说。如今,右玉有了更充足的“家底”来规划造林:经济林和生态林间种,让绿色产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右玉27.6万亩沙棘林,每年可采摘1800吨。”右玉县林草局局长刘占彪说:“目前已经形成了围绕沙棘的果酱生产、果汁加工、配方食品生产等9家加工企业,年产值1.96亿元,带动农民沙棘收入1440万元。”

  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云龙介绍,山西已初步构建起了晋西北丘陵山地防风固沙治理区、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治理区等生态功能区,有效改善了晋北沙区生态环境,“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山西生态扶贫路径,在现代防沙治沙实践中,不断弘扬和丰富右玉精神。”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公园拆围栏 绿意沁心间
下一篇:绿电·蓝天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