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由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简称科技部农村中心)和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简称安徽省科技厅)共同主办、安徽农业大学承办的“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安徽会议暨部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交流会在合肥召开。
会上,科技部农村中心副主任陈成、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姚群签署了《“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合作备忘录》,双方与11家安徽协作单位签署了备忘录,这标志着在前期实践基础上,“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简称“100+N”体系)建设在安徽正式启动。双方将立足安徽省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优势与特色,调动安徽省内高校、院所、企业、园区、县市等优势创新力量,以推动创新资源集聚下移、开放协同为目标,促进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
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江春表示,将在科技部农村中心、安徽省科技厅的指导支持下,紧紧依托“100+N”体系,围绕江淮平原农业产业特色,深化“一站一盟一中心”模式(综合实验站、现代农业产业联盟、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完善新型大学农业推广体系,将学校打造成农业科技创新供给和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携手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园区企业以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支撑安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姚群指出,安徽省科技厅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推进“100+N”体系在安徽落地工作,下一步,将立足安徽实际,以“100+N”体系建设为契机,围绕推动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实践,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着力打造安徽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升级版”。一是要坚持改革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向长期化、系统化、实体化转变。二是要坚持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科技和企业、产业、资本等各类创新元素有效融合。三是要坚持人才培养,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计划,为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胡益锋介绍了“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工作和“十四五”创新布局情况。他指出,“十三五”以来农村司在强化战略思维、坚持规划引领、深化服务创新等方面做了积极努力,一是组织开展了农业农村和食品领域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多项战略研究,谋划科技创新引领乡村振兴。二是编制完成了《“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6项专项规划,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三是启动实施11个重点专项,部署实施了474个项目,中央财政经费154亿元。四是农业科技园区“333”布局日臻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创新型县(市)和创新型乡镇建设深入推进。同时他介绍第六次技术预测、“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和重大项目谋划等工作。
农村中心主任邓小明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此次与安徽省科技厅开展“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正是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科技部等7部门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意见的具体行动。目前“100+N”体系建设进展顺利,态势良好,初步呈现系统引领、资源集聚、行业带动“三种效应”。
邓小明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在着力推动“100+N”体系建设、打造安徽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升级版”过程中,要努力在“四个强化”上下功夫。一是强化协同互动。充分发挥省内各类创新主体优势,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的交流协同,提升创新合作效能。二是强化跨界融合。推动生物、信息、材料等领域新技术新产品与农业融合发展并转化落地,打通科技、金融、产业通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强化重心下移。要把园区和县乡村作为科技服务的主战场,聚焦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提升基层创新质量和效益。四是强化开放共享。要充分借鉴利用全国范围内“100+N”体系各单位优势,加强模式和经验互通共享。同时,把安徽纳入“100+N”体系的高校、院所、园区、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创新主体建设成为全省范围内的样板,带动同类型其他创新主体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水平,引领支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来自合肥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界首市人民政府、金寨县金山寨食(药)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5个单位代表就在“100+N”体系下如何立足自身特色,推动农业科技服务创新融合发展的思路举措进行交流发言。安徽农业大学深化落实合作重点,与4家创新型企业进行了合作签约。
此外,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5家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代表围绕新农村发展研究的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工作进行了交流研讨。(记者 马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