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黄小忠教授一直是这句话的践行者。身为一名环境资源探索者,大自然就是他的实验室,“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而他的工作正是研究人地关系,“只有了解生态环境及人类活动演变的历史过程和相互影响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了这一目标,黄小忠教授开展了大量原创性的工作。
重走大自然的变化之路
植被是大自然的重要成员。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土壤环境,植被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也不尽相同。
为了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与植被的关系,黄小忠教授以阿尔泰山南坡喀纳斯湖的孢粉学记录为研究样本,结合研究区已发表的全新世孢粉数据,对区域植被演化模式给出了新的解释:不同温度-湿度配置下的不同植被类型对于全新世夏季太阳辐射、温度、降水变化的响应方式不同。该研究有两点理论意义:一是明晰了不同植被对同一气候驱动的反馈模式不一致;二是在千年时间尺度上“温度升高会导致干旱的区域更干”,在增温背景下,气候相对干旱区域有森林死亡率增加的风险。此外,在选择孢粉记录进行区域古气候集成时,应首先考虑集成研究点的气候-生态敏感性。
善于发现是科研最好的老师,黄教授在研究植被对全新世长期气候变化的响应后,进一步研究了植被对气候冷事件响应的机理、方式和幅度,为评估在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发生重大降温事件植被生态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
在黄教授的眼中,过去,现在,未来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研究生态系统对过去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我们预测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其未来变化的趋势。”不仅对气候环境变化如此,对人类本身也是如此,过去的历史可以照亮未来之路。在生产技术落后、以自然资源为主要生活资料的时代,人类如何适应与应对环境变化,一直是需要深入探索的科学问题,也是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位于祁连山与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河西走廊是历史时期绿洲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该地区气候环境条件差,环境变化对过去的人类活动、丝路变迁、古城兴废有重要影响,而该区域的古环境研究一直缺乏年代可靠的高分辨的湖泊记录。
黄教授在位于祁连山西段的天鹅湖获得了有可靠测年的沉积序列,基于地球化学指标以及孢粉的A/C比值重建了区域3500年来的干湿变化历史,通过与河西走廊历史文献记录、其他代用指标对比发现,重建的干旱事件与河西走廊的文化遗址终止、西夏建立以及诸多古城的废弃时间非常吻合,尤其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在明代时被弃置关外与区域干旱事件有关。该研究为丝绸之路关键区域的古环境变化及人地关系研究提供关键证据。
楼兰古城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站点,它的消亡原因至今不明,其上游区域的博斯腾湖是楼兰地区的主要水源地,博斯腾湖水文环境的变化将对楼兰产生重要影响。基于这一思路,黄小忠教授带领团队对博斯腾湖的硅藻开展了研究,结果发现楼兰消亡的时间与硅藻种属指示的湖泊水位降低、水体变咸时间一致,粒度记录也指示这一时段风沙活动强。该研究为楼兰消亡的气候水文背景提供了重要证据,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环境风险提供历史案例。
当前的生态环境是如何演化而来,人类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一直是地理环境研究关注的热点。在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放牧活动是人类影响植被生态的主要方式,来自考古、骨骼DNA以及古生态证据指示的牧业起始时间显著不同。
黄教授通过现代植被、花粉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调查,找到过去人类活动的关键指示体。在共和盆地,借用现代生态学研究结果,用有特殊形态的狼毒花粉指示早期牧业活动对于草原植被的干扰,从更尕海岩芯记录中,发现狼毒花粉含量的变化与区域的考古遗址数量指示的人类活动强度同步变化,表明早期草原退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该研究为探讨早期人类活动对于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的影响提供了关键证据,把人类活动影响高原植被的确切时间大大提前。
构建北方的人地关系史
作为人地关系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黄小忠教授一直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模拟与预测未来地球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是重要的组成要素。”这一次,他将科研的重点放在了北方。
众所周知,我国北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农牧业活动历史悠久,现阶段,科学家对不同时间尺度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对文明演进、作物驯化、农业和社会的影响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对人类活动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考虑较少,对生业模式的转换过程缺少可靠的时间序列、对其机制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黄教授看到了这一重要领域,决心带领团队深入探索,“湖泊沉积能长时间、连续地记录特定区域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信息。沉积物中农作物花粉能记录农业活动变化,而粪生菌孢能指示食草动物活动的连续变化,则为进一步分析农牧活动提供基本资料。我们将以此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工作。”
2006年,黄小忠博士毕业留校,从那时起,环境变化历史、人地关系研究就成为了他为之奋斗的课题,无论是埋首文献,还是走遍千山万水,或许形式不同,但目标却只有一个,“我们要为大自然,要为人类发展做些什么。” 黄小忠说。
正是这样的初心,让他带领团队,在人地关系研究领域不断奔跑前行,“还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我们没有停下来的时间。”这就是黄小忠教授,他始终不忘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即用知识还原过去,用智慧书写当下,用创新改变未来。
(责编:崔宝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