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大学生线上“云造车” 以创新科技应对“能源挑战”

2020-12-01 10:21:06    海外网

11月25日,“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中国站比赛圆满收官。决赛当日,8强车队在线展示挑战能效极限的节能车作品,并与评委连线答辩,其中北京理工大学翼昇一队勇夺头筹,同济大学志远一队摘得亚军,北京理工大学翼昇二队和吉林大学肯赛节能车队并列第三。

2020年恰逢这项全球性赛事35周年,也是赛事登陆中国的第二年。作为赛事35周年历史中的首个线上赛,本届中国站比赛携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和专业的虚拟竞赛平台。

本届比赛吸引了全国各地学生车队的踊跃参与,共有来自37所高校的48支车队报名参赛,遍布19个省25个城市,其中28支车队首次参赛。学生车队相聚虚拟赛场、开展“云端竞技”,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应用,展现了当代中国年轻一代对能源效率的不懈探索。

作为一项独特且颇具挑战的全球教育创新项目,该赛事鼓励学生用创意的思维,亲手设计、制作节能车辆,以“用最少的能源,行最远的距离”为宗旨,探索增效节能新思路。2020年中国站赛事为学生车队搭建全新数字化平台,通过与全国顶尖的参赛车队在线竞技,同学们的创新能力以及演讲才华在线上平台得以全面展示。

11月25日的线上决赛中,8强车队在线答辩,展示了极具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其中,同济大学志远一队首次采用氢能作为动力来源,面向未来城市出行需求设计出零污染的城市概念车,这也是该赛事中首次出现氢燃料电池车。面对线上决赛这一全新的赛制变化,北京理工大学翼昇一队在备赛过程中动手设计制作小型低速直流风洞,模拟风阻实验,最终夺得原型车设计奖。吉林大学肯赛节能车队则首次挑战城市概念车,并以安全性和轻量化方面的创新设计获得城市概念车设计奖。此外,首次参赛便跻身八强的“黑马”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风音车队,以及实战经验丰富的华汽电动车队与北京交通大学绿动之心知行队,也将造车技术和低碳理念完美结合,带来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新作品。

此次线上决赛不仅为参赛车队搭建起数字化的自我展示平台,更首次融入多种科技元素,为观众打造身临其境的观赛体验。决赛开场环节,一辆AR原型车出现在虚拟舞台中央,真实还原去年冠军车的风姿,展现超节能车的设计亮点。

2020年是格外特殊的一年,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保障所有参赛者的安全和健康,“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开创性地打造了35年历史中首个纯线上比赛,以全新赛制为青年学子创造学习交流、展示自我的新机会,以数字化技术践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理念,持续赋能未来能源一代。

备赛过程中,各参赛车队充分利用比赛搭建起的学习交流平台,团队内部紧密合作,挥洒工程创意、凝聚集体智慧,通过线上“云造车”将创新想法付诸实践;车队与车队间打破地理空间限制,友好交流、互联对话,在激烈的线上竞技中比拼创意,探索能源效率极限。

据悉,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是一项独特且颇具挑战的全球教育创新项目,邀请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的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造和测试超级节能的车辆,并在赛道上以“用最少的燃料,跑最远的路”为目标一较高低。每年分别在亚洲、欧洲和美洲举办三场洲级比赛,同时在全球几个不同国家举办环保马拉松挑战赛,号召充满激情的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开发创新的交通解决方案,应对能源挑战。每年全球都有数以千计的学生组成自己的车队,紧密合作,利用前沿科技、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想法,将自己提高能效的理论付诸实践。

比赛期间,参赛车辆将在赛道上完成一定的圈数。然后活动举办方将计算其能源效率,并公布各个燃料类别车辆组别的优胜者。另外,主办方还会颁发“赛道外奖项”,来表彰车队在其它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如车辆安全性、团队合作和设计等。

这项活动起源于1939年一群在美国伊利诺依州工作的壳牌科学家们的玩笑:看谁能让汽车最省油。当时这场比赛的获胜者勉强实现了每加仑行驶50英里(21公里/公升)的成绩。而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玩笑慢慢演变为一场更有组织性的赛事。(叶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直径7.6米!海上风电“定海神锤”工艺获突破
下一篇:数字化趋势渐显 助文旅业逐渐恢复“元气”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