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发布 自主创新扛起汽车强国梦

2020-11-05 13:39:12    新华网

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了到2025年和未来15年的发展愿景,要求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规划》的实施,坚定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将更好地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加快各应用领域汽车全面电动化步伐。十多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链,已形成一定的市场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优势,肩负着推动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和中国从传统汽车大国迈向电动汽车强国的时代重任。

《规划》针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提出了3个具体时间点和发展目标。第一,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第二,从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第三,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

在11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回复了为什么要制定“2025年20%”的引导性目标,主要从绿色发展角度和产业发展实际角度两个方面考虑。

一方面,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以欧洲国家为例,一边严格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反向倒逼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另一边通过加大投资和补贴力度,正向拉动产业发展。不少国家提出了非常大力度的汽车电动化目标,比如挪威提出到2025年新车销售100%电动化,英国提出了2030年电动乘用车销量占比达到50%以上目标。

另一方面,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新加速发展阶段,经过这些年持续努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行业专家也作过预测。综合考虑产品的供给能力、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以及市场需求空间等因素,通过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深入测算分析,提出了20%这一引导性目标。如果按照2020年汽车总销量2500万辆计算,新能源汽车占比20%,就是年销售500万辆,要求未来5年年复合增长率30%以上。

《规划》要求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深化“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提升行业公共服务能力;实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强调要突破车规级芯片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前,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龙头车企已布局关键技术攻关,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和芯片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据介绍,在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方面,比亚迪半导体拥有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在IGBT和MCU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IGBT模块是电动汽车及充电桩等设备的核心技术部件,在电动汽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占电动汽车成本将近10%、充电桩成本约20%。比亚迪半导体在2009年推出国内首款自主研发IGBT芯片,2018年推出IGBT 4.0芯片,成为国内中高端IGBT功率芯片新标杆,目前车规级功率器件累计装车超80万辆,单车行驶里程超过100万公里。

MCU芯片作为汽车电子系统内部运算和处理的核心,是汽车从电动化向智能化深度发展的关键,占一辆汽车所需半导体器件总数约30%。比亚迪半导体在2018年推出第一代8位车规级MCU芯片,2019年推出第一代32位车规级MCU芯片,批量装载在其全系列车型上,目前已累计装车超500万颗,标志着中国在车规级MCU市场上实现了重大的突破。

目前,国家工信部正在牵头制定《推动公共及相关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计划》,明确了公务、邮政、公交、环卫、出租/网约、港口、轻型物流、机场等八大领域车型推广计划和要求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为《计划行动》提供了顶层政策依据,进一步加强公共领域电动化的引导。可以预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将勇担责任,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汽车品牌,为实现汽车强国梦作出应有贡献。(何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绿色双11来了,绿色基础设施需要全社会共建
下一篇:效率为人工8倍 智能轨道式电力巡检机器人“上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