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秋乏”是怎么来的 如何解秋乏?专家支妙招解惑

2020-10-10 16:09:04    人民日报

秋乏是一种自然现象。北京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孙凤霞认为,适当调整生活方式,顺四时养生,秋乏可自然缓解。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大量出汗,即使没有大病,身体也会有几分虚弱。由夏转秋后,机体在夏季时损耗的阴津未恢复。阴津阳气皆不足,故而人们常感疲乏、倦怠、四肢无力,这便是“秋乏”的来由。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夏季人体出汗量大,水盐代谢失调,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加重,再加上食欲变差,肠胃功能减弱,使机体一直处于一个相对透支的状态。

立秋后,炎热渐去,人体出汗量明显减少,这时机体进入休整状态,水盐代谢平衡和消化系统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也得到缓解。北京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师陈紫梦说,秋乏是秋天来临人体出现的自然生理反应,待机体自我调整后,症状会逐渐消失。

哪些因素会加重秋乏症状?孙凤霞分析,这主要受饮食起居及劳累过度影响。

中医讲“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意思是说过量饮食容易加重肠胃的负担,引起疾病。过度饮酒、过多食用生冷、大量吃肉,吃的时候感觉满足,到秋季会发现脾胃出现不适,出现乏力、腹满,甚至腹泻症状。

陈紫梦提醒,过度节食会导致营养不良。夏季天气闷热,人们往往胃口欠佳,有些女性把这当成减肥的好机会,殊不知到了秋季,问题就会多起来,导致身体困顿、精力不济。

不规律起居主要表现为熬夜。过度劳累则包括一般的体力劳动过度、体育运动过度及“心劳”过度。“心劳”多是由于压力过大、思虑过度。

如何解秋乏?中医专家为您支四招:

适当进补,增加营养。民间有“贴秋膘”之说。秋季进补宜选用滋阴之品,如百合、芝麻、秋梨、银耳、莲藕、杏仁等食品。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等。宜多吃碱性食物,如苹果、海带、新鲜蔬菜、香菇、豆类等,中和体内的酸性物质,消除疲惫。勿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生内热而伤阴。

规律起居,保证睡眠。顺时养生,早睡早起,最好在11点以前入睡。适当午睡可帮助恢复精力,消除困倦。午睡时间可选择饭后半小时左右,休息20—30分钟为宜。

多晒太阳,纾解情绪。孙凤霞介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秋季日照时间变短,人体分泌褪黑素增多,抑制了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使人感到情绪低落,抑郁症的发生率增加。秋季应多晒太阳,主动疏导不良情绪。

适度“秋冻”,增强体质。“二八月,乱穿衣。”秋末天气渐凉的时候,不必过早、过多添加衣物,适度对抗“秋寒”。早晚可以适度运动增强体质,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建议随身携带一件长袖衣衫备用,进空调房间、地铁、公交车等温度过低的场所时及时添衣。(记者 王君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奔向火星关键一步!天问一号深空机动“四大看点”详解
下一篇:为做好“六稳”“六保”提供可靠电力支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