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2日电 (张素 李京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1日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间他对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提出“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认为,习近平瞄准“十四五”为中国科技发展谋篇布局,对当前制约科技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点明破题关键,一系列重要表述、一揽子改革举措势将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近一段时间,从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到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再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习近平多次谈及“科技”。如今,他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薛澜分析说,一方面,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低人力成本等传统比较优势难以为继,凸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创新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意味着我们已积累了创新的能力,可以去承担‘第一动力’的使命”。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等多个角度来说,科技都起到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封锁打压等国内外不确定因素,也都需要以科技支撑应对。
在受访学者看来,中国最高领导人着眼全局、关照现实,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四个面向”体现出向科学技术“广度”进军所在。“深度”则在于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深度’也在于把握住下一次科技革命的方向。”中国科技部生物中心原主任、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王宏广说。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陈新文表示,“四个面向”从战略上为中国“十四五”科技创新事业指明前进方向,也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须全面克服医疗新技术、新药研发和医学装备技术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服务人民健康事业发展。
观察人士指出,中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也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但需看到的是,除了面临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也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这场座谈会上,习近平分别从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这六个方面,论述如何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
“梳理得非常系统而全面。”薛澜举例说,比如提出“狠抓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优化组合”,是从国家创新体系角度考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再如专门讨论加强基础研究,并从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等关键环节入手改革;又如明确要“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一项项都说到目前束缚科技创新发展的要点上。
王宏广尤为关注习近平关于“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对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的表述。曾在中国科技部工作近30年的他坦言,既有的国家实验室虽在论文产出等方面发挥出作用,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新的时代需求脱节。如今转变建设模式,因问题而设国家实验室,料将使科研工作者有更多用武之地。
竹立家认为,最急需的是进一步理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包括科研投入、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等,以改革激发出科研人员的活力,让他们真正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发挥作用。
在这次座谈会上,面向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英国科学家戴伟等科技界人士,习近平重申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性。“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他说。
“我们要从负责任大国、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看待国际科技合作。”王宏广说,经过数十年积累,中国科技界在一些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具备国际合作基础,比如新冠肺炎药物、疫苗、检测等。而从历史经验来看,必须聚集各方最优秀的人才,方能引领科技革命。打造全世界高端人才向往之地,也是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应有之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