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鼻炎(IC)是由副鸡禽杆菌引起的一种鸡的急性或亚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影响养鸡业。临床上IC表现为眶下窦肿胀、流鼻汁、流泪,排绿色或白色粪便。IC造成的最大危害是育成鸡生长不良和产蛋鸡产蛋明显下降(10%~40%)。
张培君和龚玉梅2013年在法国参加世界禽病大会
我国于1986年首次报道鸡传染性鼻炎。为有效防制鸡传染性鼻炎,张培君、龚玉梅自1986年—1991年,作为主要执行人,参与了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冯文达先生主持的课题,利用国内分离鉴定的菌株,于1991年研制出鸡传染性鼻炎(A型)灭活疫苗。为减轻鸡场兽医人员的劳动强度,1993年张培君和龚玉梅等研制出鸡传染性鼻炎二价(A+C型)-新城疫二联灭活疫苗。
鉴于鸡传染性鼻炎的传统诊断方法费时费力,张培君、龚玉梅等于1993年至1998年参加了中澳合作项目“鸡传染性鼻炎诊断技术改进的研究”,其中,1993年7月至1995年6月在澳大利亚专程从事相关合作。在中澳双方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组成功建立了特异、敏感、快速的鸡传染性鼻炎PCR诊断方法和能够100%区分A血清型和C血清型的单抗阻断ELISA方法,其中鸡传染性鼻炎PCR诊断方法被国际禽病界认定为金标。20多年来,这两种方法一直被全世界所应用,并于2002年被列为我国农业行业标准。
按照Page的分型方案,鸡传染性鼻炎的病原菌副鸡禽杆菌,分为A、B、C三个血清型,各血清型不存在交叉保护或交叉保护性很弱。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A型和C型致病,B型不致病。1996—1998年,张培君、龚玉梅等利用中澳专家共同建立的这两种诊断方法对我国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状况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查,为有效防控鸡传染性鼻炎提供了流行病学依据。2001年,他们在大连发病鸡群中首次分离到一株新的副鸡禽杆菌,经鉴定为Page B型。2014—2019年,龚玉梅、张培君等在北京、安徽、广西、贵州、河北、江苏、山东等省市区分离鉴定到B型副鸡禽杆菌32株,A型副鸡禽杆菌15株。
2010年,在北京市科委大力支持下,按照国家有关兽用新生物制品的研制要求,龚玉梅和张培君等开展了鸡传染性鼻炎三价(A型+B型+C型)灭活疫苗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三价灭活疫苗对3个血清型副鸡禽杆菌的攻毒保护率为70%~100%。经过近10年的努力,鸡传染性鼻炎三价(A型+B型+C型)灭活疫苗于2018年12月获得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并于2019年在北京信得威特科技有限公司、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和华派生物集团有限公司产业化生产,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随着国家禁抗和减抗的实施,鸡传染性鼻炎三价(A型+B型+C型)灭活疫苗将为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此外,从2013年开始,在北京市科委和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龚玉梅和张培君等开展了鸡传染性鼻炎三价(A型+B型+C型)和新城疫二联灭活疫苗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二联灭活疫苗对3个血清型副鸡禽杆菌的攻毒保护率为70%~100%,对新城疫的攻毒保护率为100%。现正在申请临床试验。
张培君和龚玉梅从事鸡传染性鼻炎诊断和防制的研究整整34年。共获得二类新兽药证书3个,建立国家农业行业标准1个。他们主持研究的“鸡传染性鼻炎(A型+C型)和新城疫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研究成果于1996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的“鸡传染性鼻炎(A型)矿物油乳剂疫苗”于1997年获农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作为第三和第五完成人参与的“鸡传染性鼻炎病原分离鉴定及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究与应用”于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两个疫苗已在全国推广应用近30年。张培君和龚玉梅等主持和主要参与完成的“鸡传染性鼻炎ELISA和PCR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于2006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