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航天科工二院706所:为“新基建”贡献航天智慧

赵竹青    2020-04-23 11:43:16    人民网

50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其中,负责卫星轨道计算和运载火箭弹道计算的老专家之一宋庆元,正是来自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的前身——七机部二院计算站。

50年来,706所立足信息技术产业,传承着自力更生、协同创新的理念,将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板块发展成主打业务,成为以计算机软硬件研制及产品开发应用为主,集研发、设计、生产和服务为一体的国防领域计算机与控制技术核心研究所,跻身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的主力军之列,为强国、强军以及国民经济关键行业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转型,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自力更生打造信息技术产业生态

为实现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生态化,706所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前进着。

“信息技术产业是一个大生态,包含硬件、基础软件和应用系统等很多环节。”706所所长助理张宇解释道,如果仅靠单兵作战,不仅竞争力低,且无法打造闭环消费体验和丰富的产品应用场景。

国产服务器

因此,706所先后打造了国家首个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样板间”,完成了国内第一代国产自主“天熠”云平台的构建,以及全国产高性能“航天昆仑数据库一体机”的研制,从而使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品完成了从CPU芯片、固件、中间件、外设、配套设备等硬件,到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云平台等软件的产业链完整覆盖。

“多年来,706所一直紧跟国家推进信息化、数字化的步伐,持续进行技术升级迭代,当前所内主打的信息创新应用技术系统,正是国内该领域的主流产品。”张宇说。目前,706所已有十几款自主研发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品进入关键产品名录。

紧张的工作现场

然而,在这过程中,团队也遇到过不少难题。张宇坦言,推进这套系统最大的难点,就是适应好用户的使用习惯。作为第一批进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行业的企业,用户主要集中在党、政、军企事业单位,这些用户的保密要求高、产品个性化强,实现起来难度极大。

“团队在摸索中不断前行,要不断改进、升级我们的产品,让产品从能用变为好用,直至爱用。”张宇认为,706所对该生态的构造也为后续其他进入行业的兄弟单位起到了助力作用,共同打造未来中国的安全放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生态。

自主安全地推动企事业单位数字化进程

“企业数字化转型很难,不搞数字化转型更难,会越来越难。”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在近日参加企业家高端对话时表示。

据了解,航天科工未来将重点参与工业互联网和智能物联网建设;在信息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参与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和产品研制;在国家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重点在安全治理、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优势。

这就给706所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带来巨大可能。作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国计民生的骨干央企,706所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品,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确保国家国防和经济安全,并为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贡献航天智慧和航天力量。

“信息技术产品的国产研制工程,从国家安全层面来讲,关键是要保证核心器件产品安全,核心技术在手。”张宇说。

“当前,不少军工事业单位都在向企业转型,这对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领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团队以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为营销目标,在满足保密要求的同时,提升用户治理能力。”张宇介绍。

张宇说,经过5年多的努力,706所研发的以终端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品已圆满完成国家有关部门和多个省份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试点项目,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优势,确保产品的运行得到良好保障,在18个省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市场先发优势显著。

如今,706所的用户已经从党政军,逐渐拓宽到公检法,涉及金融、交通、能源等重大民生工程领域。

“大投入会有大产出,依靠制度优势,带来整体产业的协同创新。”在张宇看来,创新不仅是灵光一闪,更是长久努力的积累,更多的产业创新需要时间和一代代人、一批批产品来不断完善,不断纠正纠偏。

据悉,目前706所成立了方舟创新重点实验室,聚焦前沿技术的跟踪和新品研发,技术探索前端。有了新的技术牵引,706所的未来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将会以更快的脚步迈上新的台阶。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50年前,“长征一号”如何托起中华民族航天梦
下一篇:航天日,看中国五十年璀璨“星”光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