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担起生命重担 写下救死扶伤

——记郑州大学一附院综合ICU科主任孙同文教授

夏天    2020-03-31 17:16:53   

ICU病房的患者已经脱离了危险,孙同文教授紧绷的脑神经终于得到了短暂的休息,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ICU岗位的医生,他能够更清晰的听到患者求生的心声,或许正是这份无言的默契,让他毅然决然地担起生命的重担。

 

孙同文教授

 

百分之一的希望  百分百的努力

众所周知,ICU是医院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它将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ICU设有中心监护站,直接观察所有监护的病床,并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CPM关节运动治疗护理器等设备。可以说,ICU是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康复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

在ICU科室工作多年的孙同文教授,始终坚持工作在第一线,一直以来,他坚持每天查房,坚持每周疑难病例讨论,坚持疑难病例随时会诊,成功救治大量危重症患者。提到孙同文教授,了解他的医生都对其赞不绝口,其中的一位同事,提起了两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

那是发热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这位患者是从县医院转院而来,当时怀疑白血病,孙同文教授认真查看病人后,患者出现面红、眼结膜充血、胸部皮肤发红等“三痛三红”症状,典型醉酒貌,人已经出现尿少等症状,孙同文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判断患者是“流行性出血热”,抽血送河南省防疫站查出血热抗体并完善病原学等检查,当天即确诊。予透析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逐渐康复出院。

还有一例产妇并发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是从某市级医院转来的,患者高烧、呼吸机难以维持氧合情况,CT显示“双侧白肺”,痰培养提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孙同文教授和临床药师一起,根据药敏试验等检验检查结果及临床经验,制定治疗方案,采取大剂量替加环素加舒巴坦,同时结合俯卧位通气等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最终痊愈出院。

作为ICU科室的医生,这样的危重案例,数不胜数,孙同文教授用自己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去尽可能地挽救每一个危重病人,不抛弃、不放弃,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挽救。

作为国家应急救援队队员、组长,孙同文教授积极参与应急救援演练和基层帮扶工作,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当然,作为郑州大学一附院急诊医学部党支部书记、综合ICU科主任,孙同文教授不仅注重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还注重医德、医风建设。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坚持 “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在我看来,仁心仁术是做医生的最高境界。”孙同文教授用精湛的医术,挽救患者的生命,并且注重良好的服务,挽救患者的心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孙同文教授放弃春节假期,一直坚守在重症患者救治一线。2020年2月3日,受河南省卫建委指派,担任河南省卫健委新冠肺炎救治第十专家组组长,赴平顶山市支援,指导重症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为了更好地指导、规范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的诊断与治疗,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孙同文教授组织武汉和全国一线相关领域专家,对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制定《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踏上临床研究路 科研成果为患者

孙同文教授有着强烈的为医使命感,他认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使命,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份生命的重托,他在从事一线工作之余,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急危重症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1. 进行大样本临床随访研究,率先发现新型指标如血胱抑素C、血总胆红素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可以准确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为临床医生评估病情提供了客观依据,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该成果已发表多篇SCI。

2. 发现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为冠心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3. 发明了一种气管导管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顺利穿过困难气道,并引导气管导管插入气管中,解决了现有技术不能顺利将气管导管插入困难气道的技术难题,该成果已授权专利。

对孙同文教授而言,能力越大,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现在的孙同文教授不仅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危重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委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委,还兼任河南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候任会长等职务。并担任多家医学杂志审稿人。

孙同文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2项科研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获河南省首届“医德医风标兵”、“2016健康中国传播大使”、“2015年生命英雄-科技之星奖”、“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中国卫生应急医学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先后入选“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中原领军人才、“郑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27篇,中华系列文章39篇;授权专利7项;参编专著5部。

医学的传承是医学发展的基础,孙同文教授对此深有感触,“这些年轻的学子们,会是中国医学的中坚力量。”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他在教学方面深入研究,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医术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医风医德建设。

现在的孙同文教授,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不断创新研究,未来的他,将继续用自己的医术,去履行救死扶伤的医者之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G蛋白偶联受体的探路者
下一篇:创新搭建智能化的数据中台 用科技打赢“疫情保卫战”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