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5G催动技术集群协同支撑国家治理变革

2020-01-08 11:33:09    科技日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要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今日起,本报开设“国家治理背后的科技力量”专栏,系统报道、梳理、探讨新兴科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的支撑作用。

在矿井工作了8年的王朝磊是洛钼集团三道庄矿区一名矿工,过去他需要开挖土机到山上采矿。

由于矿山地质条件复杂,随时有崩塌落石的危险。百年来,“危险”的矿井一直是全世界工业安全面临的巨大挑战。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王朝磊可以坐在空调房远程操作挖掘机。在华为和运营商的努力下,洛钼集团河南洛阳栾川钼矿成为全球第一家采用5G技术的无人矿山,用上全球首台5G遥控挖掘机和30辆无人驾驶纯电动运输车后,不仅生产效率提升30%左右,矿山安全管理更是有了质的提升。

突破了传统的通信模式,5G将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延展到万物,2019年全球科技界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中国5G商用。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这样阐述: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5G构筑起万物互联的基础设施,对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打造智慧社会、发展数字经济,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5G的一系列技术特点决定了其拥有改变社会的能力,而非简单的通信网络技术升级。如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所言:“5G是社会信息流动的主动脉、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构建数字社会的新基石。”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余晓晖进一步解释说,5G重构信息网络,让它从以信息传输为核心的网络体系,变成了将感知、传输、连接、计算、处理、交换融为一体的数字基础设施。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很多新技术依附在信息网络之上,彼此赋能构成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石。

也就是说,作为一项引擎型技术,5G以其高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等特点为VR、AR、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它所引发的技术集群的协同创新也为国家治理精度、拓展治理宽度提供了新的支撑条件,国家治理的内涵与边界由此发生改变。

5G把整个社会重塑为一个复杂的生态巨系统,国家治理能力首先被赋能,社会治理过程、治理手段、治理评估等都将实现智能化、数字化,传统的由经验驱动的决策方式因转为数据驱动而变得更为科学、高效。

当5G为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铺就底座般的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当其冲获得了更有利的技术条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世界城镇化进程史上的奇迹,大大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也带来许多治理挑战。如何解决城市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治理现代化。

公开数据显示,自2013年推广智慧城市建设以来,中国已有6000多个城市、10000多家企业参与其中,此前政府部门、产业界对智慧城市的种种摸索和尝试,将因5G的就位而蝶变。

浪潮集团执行总裁陈东风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城市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处于世界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城市化进程中,以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城市成为各地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强化城市治理能力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虽然世界还没有基于5G的智慧城市出现,但未来生活和社会的崭新场景已不是幻想,每条道路、每个路灯,甚至每块草地都有可能被5G接管,医院、工厂、学校、火车站、飞机场、体育场馆等都变得更加智慧。

但是,5G也给现有的规则体系带来冲击。随着5G网络铺设愈加深广,各种各样的数据爆发增长使数据的治理成为全球各国非常重要的命题和挑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博士李强治表示,作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我国如何进一步深入开放合作,借助5G等现代化治理技术赋能国家与社会治理,参与全球数字治理的规则体系重构,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解决方案,受到全球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东地中海天然气项目取得新进展
下一篇:警惕人脸识别背后的“盲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