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秘书长 杨 萍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古代先贤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认识和理解。“五十知天命”指的是,50岁之后,知道了理想之艰难,故而做事不再追求结果,呈现豁达和淡然的态度。但这个传统观念最近被“打破”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一项研究发现,“60岁知天命”更符合现代人的人生发展路径。
通常情况下,现代人从二三十岁开始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到四五十岁就稳定下来,对生命意义的探究也变少了。但研究人员发现,60岁后,人们又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此时的老人对生活感悟丰富,从容豁达。诸多研究表明,积极探索人生的人比其他人更快乐健康。
为什么现代人的“天命之年”推迟了10年呢?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秘书长杨萍认为,这和人类寿命延长有关。古时年过半百已是不易,生活比较局限,因此较早出现苍老心态,对人生“看淡”;而如今,我国人均寿命达到76岁,人生长度得到拓展,才有更多时间探索生命意义。
研究人员认为,60岁开始“知天命”还有一个原因是,退休后人们不再工作,并开始出现健康问题,一些朋友和家人可能相继离世,这让老人对生命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开始思索该怎么生活。
杨萍说,我国老人通常60岁退休,尤其是男性,60岁之前一直都在工作状态,很少为自己考虑;60岁后,子女基本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退休老人可以从“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喜欢什么”等问题上,重新拾起爱好,换个方式生活,不用受工作和时间的限制。所以说,60岁后更“自由”,更有探索生命的“资格”。
什么是理想的“知天命”状态?杨萍认为,“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可以正视生活中的缺憾,用从容的心态面对一切,不强求事事完美,只追寻平和幸福;随自己的心意,好好安排晚年生活,并尽量使之丰富多彩。杨萍给出了一些实用性建议:
接触新事物。老龄化社会必须“活到老学到老”,老人也要紧跟时代,学习新知识,尤其是能让生活更便利的新鲜事物,比如网购、网约车、移动支付等。让爱好和科技扩展生命宽度,虽至晚年,人生还有很多“可能”。
学会交朋友。人生最难得的是“老来伴”,其既可以是爱人,也可以是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平时多联系、多见面、多相处,温暖的互动能消除内心的恐惧和担忧。对于陌生人或晚辈也可以成为忘年交,不要让年龄限制自己。
多运动。身体健康是所有生命意义的前提,建议老人每天适当锻炼,即使生病也不要懈怠,但需量力而行。如果可以,不妨多尝试力量训练。
发挥余热。退休后,老人容易陷入一种无意义感,为丧失自我价值而悲伤。此时,老人不妨开拓第二职业,或参与志愿者工作,利用自己的技能和专长,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记者 高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