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准确把握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

张守四    2020-12-04 16:41:17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高度肯定了鄂豫皖苏区根据地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为深入研究大别山革命历史、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指明了方向。

大别山精神是对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奇迹蕴含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品质和革命行动的高度凝练。与中国其他革命老区相比,大别山区革命历史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时间跨度长。从1921年到1949年,大别山区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36万人英勇牺牲。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大别山军民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始终保持革命火种不熄,创造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奇迹。二是影响范围广。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是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大别山区是鄂豫皖苏区根据地的核心。抗日战争时期,在大别山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率以红四方面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打破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直接影响中国革命的走向。大别山精神是对大别山区各个革命阶段最为鲜明、最富特质的内涵的集成和凝练。大别山区革命历史的特点,要求我们跳出大别山看大别山精神,站在中国革命全局的高度,以宽阔视野认识大别山精神,学习和弘扬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与以“筚路蓝缕”“抚夷属夏”等为特质的荆楚文化在大别山区交融生根,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一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中不断革新和发展,成为大别山精神的重要思想来源和内涵支撑。28年“红旗不倒”,正是大别山军民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深刻诠释和大力彰显,是对“艰苦奋斗的民族性格”“实事求是的知行方式”“民惟邦本的民本意识”“胸怀天下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等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生动体现。

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为孕育诞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大别山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样,在精神源泉、价值取向、实践基础、实质内核、品格特质等方面具有总体上的一致性,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精神,都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我革命、与时俱进”的高度自觉,都是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结出的精神硕果。同时大别山精神又与苏区精神、红军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中原突围精神等,在时空上纵横交汇,在内涵上相互包含,一脉相承、交相辉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优良作风、价值追求和初心使命,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并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别山精神,随着从大别山区走出的党组织和人民军队开枝散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承,早已作为红色基因融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血脉之中。新时代,大别山精神仍然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抓好大别山精神的深度发掘和创造性转化,要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缅怀历史中守初心、担使命,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华。

(作者系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流血的牺牲,宝贵的经验
下一篇:首战两水洞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