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记者来到了当年八路军129师浴血奋战的太行山区。1940年至1945年,担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与师长刘伯承一起,率部在这里坚持敌后抗战,与根据地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刘伯承、邓小平亲手栽种的丁香、紫荆枝繁叶茂
走进太行山深处的河北涉县赤岸村,一眼就望见悬挂着醒目匾牌的“刘邓旧居”和“129师司令部旧址”。
邓小平的居所十分简陋,堂屋里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卧室里开始是土炕,后来日寇扫荡时撒了毒,土炕被拆除换成了木床。当时没有电灯,点的是煤油灯。
129师司令部所在地是村里的社房院,也就是老百姓祭神的地方。当年刘伯承、邓小平亲手在院里栽种的丁香树和紫荆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霜,如今枝繁叶茂,绿阴如盖。
正是在这座简陋的庭院,刘邓首长指挥了大小战役、战斗上千起,收复失地198个县,不仅创建了全国著名的抗日根据地,而且将9000人的129师发展到30万大军。
邓小平让战士只捡干柴,不上树撅树枝
“当年的老槐树就在这里!”73岁的村民张福善老人指着村头的一块土堆给记者讲述了当年发生在老槐树下的一段故事:
“我们家离邓小平住的院子不远,当时我12岁。一天我去拾柴,刘师长和邓政委走了过来,刘师长帮我把长树枝撅断,放进筐里,邓小平帮我捡了一些干树枝。这时,一群战士背着树枝从山里走了过来,邓小平发现战士们背的树枝是湿的——有的战士把树上没有死的树杈也撅下来当烤火柴,当场批评了他们,让他们以后只能捡地下的干柴,不能上树撅树枝。
“第二天,我又看到几个战士在村头的一棵老槐树上撅树枝,这棵树很大,两个人都抱不过来,但已经老死了。大人们说,邓政委叫人花1000元‘济南票’把大槐树买了下来。”
今天,老槐树遗址上连树根的痕迹都没有了,但刘邓队伍秋毫无犯的往事深深留在了乡亲们的心里。
刘邓首长为村民开挖“救命渠”
赤岸村后的山上有一条漳南渠,老百姓称它为“救命渠”。赤岸村党支部老支书张水泉介绍了这条渠的来龙去脉。
1942年涉县大旱,刘邓首长决定把漳河水引上太行山,将旱地变成水浇田。1943年2月24日开工,刘伯承、邓小平和129师的战士们汗水流在了一起。日寇大扫荡,工程暂停下来,粉碎扫荡后,工程继续进行,1944年工程全部竣工。水渠宽2.33米、深1.66米,全长15公里,赤岸、温村、会里等8个村受益,2000多户的3500多亩旱地变为水浇田,每年增产粮食35万多公斤。
乡亲们自编歌谣称赞:“水流南山头,吃饭不发愁。没有八路军,这水怎能流?”
如今,漳南渠延长到近30公里,受益村庄增加了近一倍。
邓小平对老百姓“有求必应”
“1945年12月底,邓小平随晋冀鲁豫军区离开涉县,以后虽然没有回过涉县,但小平同志始终情系涉县群众,情系太行老区。”
1946年参加革命的涉县文物保管所所长程耀峰老人告诉记者,小平同志对老区人民“有求必应”,他的一家也与老区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1977年涉县大旱,多年来老百姓吃水难的问题更加严重,小平同志得知后,亲自过问,使全县人民的吃水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1994年4月13日,邓朴方代表父亲邓小平来赤岸村看望了乡亲们;1996年8月9日,涉县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水灾,邓小平全家为涉县捐款1.1万元;小平同志对涉县的外资引进、小型热电厂建设,都给予了关怀和支持……
采访结束前,记者来到赤岸村北的“将军岭”。从山下的石阶起步到刘伯承元帅纪念亭,一共129个台阶,象征着刘邓领导的129师。邓小平1990年题写的“将军岭”和“刘伯承元帅纪念亭”几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如今,这里安放着刘伯承、徐向前、李达、黄镇、王新亭等当年出自129师的将帅的灵骨。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刘伯承、邓小平两位当年的129师主帅已先后作古,但他们血一样浓的太行情,早已播撒在太行人心中。(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