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开启建成文化强国新征程

李忠杰    2020-11-17 15:25:15    人民政协报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同时也开启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新征程。

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人类现象。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大类。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包含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代代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当今世界,文化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同时也取决于文化实力、科技实力、精神实力。文化虽“软”,但如水银泻地,渗透于国家架构的方方面面,对国家硬实力起着加固的作用,同时,自身也起着塑造形象,扩大影响、促进共识、博弈合作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就是文化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文化的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早在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就曾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97年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011年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2年的十八大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7年的十九大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五中全会召开前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重要”对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作了精辟概括,这就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对“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五中全会的《建议》把“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包含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内。这是自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所以,在“十四五”规划和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中,建成文化强国是一个重要的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起,紧密联系、互相促进,构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我们已经确立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十四五”规划的开始实施,不仅意味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意味着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同时也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

迈开建设文化强国新步伐

从“十四五”时期开始,我们将进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文化强国的建设,也将由此进入新阶段、迈出新步伐。

《建议》规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5年前,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两个规划相比较,“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划,对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十四五”规划是迈开建设文化强国新征程的规划,是到2035的三个五年规划中的第一个规划。“十四五”规划的目标既高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又处于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过渡的过程之中。虽然无法作准确的量化,但通过使用的词汇可以看出,两者既有连续性,又有一定的差别。如,“十三五”的目标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十四五”的目标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即在“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又有“新提高”。同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十四五”中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而“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则发展为“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迈开建设文化强国新步伐,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这是文化建设的灵魂问题、方向问题、底气问题、指导思想问题、关键内容问题。

迈开建设文化强国新步伐,就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统一。旗帜是方向、是道路;民心是基础、是根本;新人是传承,是未来;文化是血脉、是智慧;形象是标识、是道义。开启建设文化强国新征程,就要在实现这些使命任务上作出更大的努力。

其中的形象问题,是当今中国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过党的形象、国家的形象问题。中国的形象,是由中国自己的行为举止决定的,也是需要由外部世界认可的。形象好,我们才能得到外部世界更多的认可和理解,也才能有更好的国际环境。文化对于树立这样的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的先进还是落后,价值体系和道德法律的先进还是落后,对于赢得世界尊敬、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至关重要。加强文化建设,显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这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将有助于进一步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统筹三大重点任务

全会《建议》专门用一个部分对文化建设进行了部署,提出了今后5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部署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文化与文明紧密联系。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和水平,就是文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深化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先后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社会文明可以在狭义的范围内使用,也可以在广义的范围内使用。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无论广义还是狭义,都是文明发展到相当程度的现代化。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是现代化进程中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的任务。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使中国在社会文明程度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建议》对如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出了新的部署,要求做好一系列工作,实施一系列工程。其中有的是原已部署和开展的,要继续坚持下去。有的是新提出来的,则要抓紧落实和推进。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按照《建议》要求,我们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网络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便捷的工具。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就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认真研究网络文明的发展规律,科学掌握网络文明建设的主动权。

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全会《建议》确立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文化强国,同样既要依靠人民,又要服务人民。文化产品的专业化水平比较高,建设和享受的层次也不一样。但总体上,必须着眼于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建议》不仅要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而且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

为此,《建议》强调要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并对各个领域的文化建设、文化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建议规定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同时,又要实施对中华民族有长远影响的一系列工程,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版本馆、国家文献储备库、智慧广电等工程,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议》明确规定要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令人鼓舞。

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不仅文化产品日益丰富,而且出现了一系列文化新业态、新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也要加快建设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为此,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特别是随着科技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建议》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这不仅将促进一系列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够更大程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在当今世界新形势下,加强不同文明类型的对话和交流愈益重要。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但正因如此,也就更需要主动交流,争取外部世界更多的理解、信赖和支持。因此,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提高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水平和效果。

(作者系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志愿军的立功运动
下一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