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毛泽东关于解决贫困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吴小妮    2020-09-16 17:04:02    光明日报

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逐步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奇迹,走出了一条令世界瞩目的发展之路。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中国为什么存在贫困,怎样消除贫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长期探索,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及由此造成的劳动与财富的分离是一切贫困问题的根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社会“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相关思想,对中国社会的贫困根源做出了科学判断。1939年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换言之,消灭贫困和不自由,就必须改变这种社会现状。为消灭贫穷,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推翻“三座大山”只是消灭贫穷的第一步,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是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社会发展状况,要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必须变革生产关系。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的出路”。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由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其公平性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改变了我国贫穷落后面貌。1957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了67.8%;其中工业总产值704亿元,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43.1%上升到56.7%。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1956年,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了21.3%。对此,毛泽东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在新中国极端贫穷落后的形势下,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领导广大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重要探索。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建国以后,如果我们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通货膨胀、物价极不稳定、到处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

民以食为天。解决贫困,首先就要解决“吃饭”问题。近代中国,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遇有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地。新中国成立之初“大难甫平,民生憔悴”,“吃饭”问题严峻。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13亿吨,人年均粮食占有量仅208.9公斤。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言外之意即中国共产党对此也将无能为力。

毛泽东出身农家,对农村情况和农民的贫苦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成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早在1919年《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他就提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一是警醒全党“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他认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农业发展了,就“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是“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论十大关系》指出:“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三是要求全党抓粮食生产。1959年4月,毛泽东亲自写信给全国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的干部们,强调“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1962年,我们党召开了空前规模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会人数达到7000人,会议的重要议题就是专门解决粮食紧缺难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会议讲话中充分论述了粮食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据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毛泽东不仅重视农业、紧抓粮食生产,还重视从社会建设的角度认识和解决贫困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制定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等,形成了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制度,为广大农村居民建立了有集体经济支撑的互助性质的初级保障体系。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

贫困问题既是社会制度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仅46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70%,工业总产值占30%,而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0%左右。对此,毛泽东曾指出,“所谓穷就是生活水平低。为什么生活水平低呢?因为生产力水平低”。1956年1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新中国解决贫困问题、推动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主张通过土地革命实践消灭贫穷。新中国成立后,他着重思考的是如何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改变农村的落后状态。1957年他指出:“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有步骤地积极地实行农业机械化”,并要求机械制造部门和农业部门开展广泛的试验研究工作,拟出一个适合我国条件的农业机械化方案,制造适合各地不同情况的农用机械,供应农民,“随时改良,积极推广”。1959年,他在《党内通信》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毛泽东还进一步把生产力的提高与发展教育、科技联系起来,明确提出了新中国发展生产和文化教育两大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时,文化教育水平十分落后,有80%的人不识字,极大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在1956年1月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进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1957年3月,我们党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生产的发展,就没有财富的增加,没有财富的增加就不可能消灭贫困,而要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历史的发展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富民强国路线,从“一五”计划开始到1976年的20多年,尽管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总体仍然是比较快的。这一时期,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为消灭贫穷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总体而言,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上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困扰中国的贫困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尽管在探索中也有失误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发展造成重大损失。但无论如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当时国情的认识,明确了贫困问题的根源,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基本路径,确立了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地位,加深了对粮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为解决贫困问题作出了重要探索,为进一步深化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以及反贫困实践积累了经验。

(作者:吴小妮,系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协调发展演变历程及启示研究”〔16JD710006〕阶段性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产生了共产党 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下一篇:观大势 抓重点 谋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