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商业古镇车桥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东南方向25公里处,是连接苏中和苏北的枢纽。相传横穿集镇的涧河上架有5座木桥,如繁体字“車”字的五横,涧水流经其下,如“車”字中间一竖,因而取名“车桥”。1944年3月,我苏中军区在车桥镇发起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围歼阻援战,史称车桥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我军采取“掏心”战术,担任攻点任务的部队绕过敌外围据点,直取车桥,吸引周围敌军来援,我阻击部队歼击援敌,从而取得攻点与打援的双胜利。
充分研判战场形势,全面考虑定下决心。1943年,侵华日军占据车桥镇,在车桥镇外设置10余个据点,把车桥据点围在当中。同时,日军在车桥镇大肆修筑工事,在车桥周围建起土围,土围上林立大大小小53座碉堡,每座碉堡间隔两百米左右,火力能够相互配合,还有暗堡封锁地面,外围由伪军把守,内侧由日军防守,在外围还挖筑了壕沟。
面对这样的形势,对于如何夺取车桥,苏中军区共讨论了3个作战方案:第一,先集中力量攻占泾口,再夺取车桥;第二,同时对泾口、车桥发起进攻;第三,先打车桥,再打泾口。
第一个方案,虽然背靠新四军第3师根据地,但日伪军对泾口防守甚严,即使能攻下泾口,也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第二个方案虽然能速战速决,但兵力分散,不利于机动,一旦不能迅速得手,将会陷入被动。第三个方案,采取“掏心”战术,绕过泾口、曹甸等据点直取车桥,出奇制胜,从而孤立泾口、曹甸,便于我军整个战役展开。经权衡利弊,苏中军区决定采取第三个方案,使用“掏心”战术,直插车桥。
积极展开作战准备,积蓄力量准备进攻。定下作战决心后,我军便积极进行作战准备。1944年初,苏中的新四军主力部队已达到20个团,共计3万余人,并且集中进行过冬季练兵,技战术能力有较大提升。此次战役,苏中军区集中5个主力团,分别为新四军第1师第1团、第7团和第52团,苏中军区教导团和第4分区特务团,都是苏中新四军的绝对主力。苏中军区首长粟裕提出“组织战斗”理论,关键点就是实行大兵团作战中的协同作战。参战的5个团作战风格不尽一致,苏中军区就把互相了解、作战特点相似的部队临时编组,共编为3个纵队、1个总预备队,并适当调整部队建构和干部配备。苏中军区还将师机关分成两个梯队,1个梯队北移,1个梯队南移,来吸引日军注意力。当时无论是日军还是伪军,对我军作战意图和部署都一无所知。苏中军区还事先为攻城部队特制了一批攻坚器材,用于登城的就有连环云梯、单梯三角钩、爬城钩等,突击队泅水游过外壕后,便可以借助这些器材爬过土围展开攻击。
凭借我军相当深厚的社会和群众基础,苏中军区发动3万多民兵和群众,在车桥一带的水网地区筑路打坝,以便部队隐蔽接近车桥。同时,还发动千余民船,把部队、物资、担架队运送到车桥附近。
“掏心”战术直插车桥,攻坚打援同时进行。参战3个纵队中,1个纵队攻坚,另外两个纵队打援,攻城主力为新四军第1师第7团。粟裕在战前对该团指战员说:“成败胜负,关系重大,哪怕敌人筑了铜墙铁壁,你也要给我砸开它!”1944年3月5日凌晨2时,第7团利用夜幕掩护从日伪军外围据点之间直插车桥。在炮兵大队支援下,突击队员泅过外壕,同时架起数十架云梯,越过土围攻入镇内。随后,我军数个战斗小组在炮兵大队配合下分散突击,逐个消灭日伪军火力点。战至午后,摧毁碉堡50余个,全歼驻守敌军。紧接着,我军又分两路向固守日军发起攻击,攻占暗堡、库房等处。
正当攻坚纵队围歼日伪军之际,根据情报,驻淮阴、淮安、泗阳、涟水等地的日军第65师团第72旅团第60大队先在淮安集结,由山泽大佐指挥,正分5批驰援车桥。第一批淮安来援日军约240人,乘坐7辆卡车,接近我军在车桥以西芦家滩一带的阻击阵地,在距我阻击阵地500米时,我阻击部队轻重机枪猛烈开火,敌在混乱之中进入我预设雷区,地雷爆炸后,我军奋勇出击,全歼敌人。日军后续部队得知此消息,便不敢沿公路行进,迂回到韩庄固守。随后,日军在黄昏时多次偷袭我阻击阵地,19时许又集结主力猛攻,企图突破我正面阵地,均被我军击退。我军越战越勇,主动向日军固守之韩庄发起攻击。由第1团第2营和特务营组成的突击部队从4个方向扑向韩庄日军,将日军截成4段,与日军展开肉搏战。22时,我军俘虏身受重伤的山泽大佐。此后,我军乘胜扩大战果,至13日相继收复泾口、曹甸等日伪军据点12处,歼灭日军465人、伪军483人,车桥战役大获全胜。
当时,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新四军收复车桥的消息,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社论祝贺,陈毅等军首长也给苏中军区发来嘉奖令。车桥战役打乱了敌人的“清乡”“屯垦”计划,进一步加强了苏中与苏北、淮北、淮南根据地的联系,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揭开了华中抗战战略反攻序幕。
(原稿件载于2019年5月23日《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