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年。开发开放浦东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重大决策,推进上海浦东跃上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30年沧桑巨变,而立之年的浦东体现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成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为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拓展了新路。
1978年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宣示中国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在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取得了重要成果,广东迅速崛起。改革开放给了我们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发展是硬道理,不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由此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提上中国发展的议程。那么接下来是哪里呢?既要把中国进一步开放的旗帜打出去,又要能托起中国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新格局。党中央把目光锁定在浦东。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浦东的开发开放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战略全局的必然抉择。“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这16字方针深刻揭示了浦东开发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
开发浦东,带动浦西,从根本上解决上海长期存在的东西失衡的历史问题。多少年来上海流传一句顺口溜,“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在现代化进程中,土地日益成为制约城市发展最紧缺的资源。当时以浦西为主体的上海再想发展,无论如何也迈不过土地这道坎。可是,就在一江之隔的黄浦江之东,有几百公里未开垦的土地、滩涂,茅草丛生,如果把这片土地唤醒,那将会创造多么大的财富。开发浦东带动浦西,将赋予上海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开发开放浦东,将牵引上海奋起直追实现历史性跨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上海将诞生。
抓住“最后的机遇”,振兴上海。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还曾是共和国的长子。从1953年到1988年,上海累计为国家完成财政收入4725亿元,提供全国使用的国民收入达2963亿元,为国家出口创汇658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的10年,即1979年至1988年,上海提供给全国的国民收入总额可以再建两个上海这样规模的工业基地。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自身的地位明显下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有几十万户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经济增长连续7年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我的父母都参加了上海战役,上海解放后他们结婚。为了解放台湾,我的父亲和战友们在苏州河里练习游泳,后来朝鲜战争爆发改写了历史。到上世纪80年代,苏州河散发着刺鼻的恶臭,水质下降到5级,大肠杆菌超正常量10倍,哪里还能游泳?邓小平说,“90年代的机遇不能再错过,这是你们上海最后一次机遇了”。“最后一次机遇”,振聋发聩。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全球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的历史潮流中,上海唯有奋发前进,没有退路,于是开发浦东,振兴上海,势在必行,一触即发。
打出王牌,服务全国。在一个棋局中,王牌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棋子。中国改革开放从广东开始,建4个经济特区,主要从地理上、外资情况上考虑,经过12年的发展,中国生产力对企业制度、对经济体制创新、对政府管理模式、对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等等,都提出了迫切的改革要求,时代正呼唤一个重大转折点的到来。上海是中国传统体制的一个缩影,经过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已成为全民所有制的典型,成为中国计划经济的典型。因此上海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全国改革的成败,上海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邓小平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打好这张王牌,就找到了芝麻开门的道路;打好这张王牌,中国发展就满盘皆活。开发浦东,振兴上海,1992年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了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战略目标,中国体制改革创新向啃硬骨头发起了总攻。一场战略决战的风暴由此从中华腹地掀起。
面向世界,把中国进一步开放的旗帜打出去。邓小平曾说,深圳是面对香港的,珠海是面对澳门的,厦门是面对台湾的。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第一轮经济全球化发端于大西洋两岸,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经济全球化拓展到太平洋两岸。中国具有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明,是世界上古老文明唯一不曾间断且生生不息的国家,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人口规模上,都是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不期而遇。开发开放浦东,振兴上海,推动中国汇入太平洋,融入全世界,从而推动中国走上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其改革开放的地位和意义不言自明。1989年中国发生了政治风波,之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内外、党内外都有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路线能否继续表示怀疑,对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前途表示怀疑。基于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清醒判断,邓小平指出,“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要体现出大开放,比过去更开放”“要把进一步开放的旗帜打出去”。在上海市政府向中央提交的关于开发浦东的报告上,他亲自将“开发浦东”改为“开发开放浦东”。浦东带着上海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希冀,带着中国进一步开放融入全球化的坚定信心,带着社会主义的使命与未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隆重登场。
光阴荏苒,而立之年的浦东已建成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创造了全国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等一系列“第一”,为世界惊叹。浦东的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2018年的1万亿元,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习近平同志2010年考察浦东时强调,“浦东开发开放的意义在于发挥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在于发扬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精神,在于发挥排头兵、试验田的作用”。这“三个在于”是对浦东工作的总要求。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时要求,“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这“四个放在”是上海一切工作的基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各种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交织叠加在一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发展进入新时代。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篱,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全球化遭遇重大波折,对外开放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新形势赋予上海一系列新的重大使命和任务:“做国家的试验田,而不是地方的自留地;做制度创新的高地,而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种苗圃,而不是栽盆景。”2019年6月,在浦东开发开放即将进入30周年之际,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开拓性创新,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着力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制度供给能力。通过7年左右努力,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在高水平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30年前,在“进一步开放的旗帜”引领下,浦东从贫瘠之地踏上跨越式发展的征程,掀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篇章。今天,在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下,浦东以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目标牵引,在扑朔迷离的世界经济风云中坚定前行。我们期待着浦东再出发之后的再发展,期待再发展之后的新浦东。
(作者系原中央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