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31日,辽宁新开岭战役打响。东北民主联军克服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坚持以诱敌深入调动敌人、以集中兵力制胜强敌,成功全歼号称“千里驹”的国民党军第25师,开创东北解放战场一次作战歼灭敌整个美械师的先例。
集中兵力构建战场优势。新开岭战役是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敌攻我守的不利形势下取得的胜利,堪称我军集中优势兵力、运动歼敌的经典战例。在力量对比上,敌人占有很大优势。论兵力,敌人先后出动8个师共10万之众,而我第4纵队只有3个师,且其中1个师在辽宁永陵、新宾地区配合第3纵队作战。论装备,敌人不仅有美械装备,而且有飞机、大炮、装甲车助阵,而我军装备主要是轻武器、山炮和榴弹炮。国民党军第25师也不同于国民党地方派系中的杂牌军,而是地地道道的蒋介石嫡系部队,向来以敢于大胆机动、迂回穿插而著称。在敌人来势汹汹的进攻面前,我军既没有一味避战退让,也没有与强敌蛮打硬拼,而是坚持“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作战方针,有计划地执行诱敌深入的战略转移。主力部队以营、连为单位,由桥头以南至摩天岭、连山关地区,连夜向赛马集以东地区转移。敌军在当地缺乏群众基础,在追击过程中时常被我军牵着鼻子走,造成敌军兵力愈加分散、我军兵力愈发集中的态势,为我军在运动中寻机歼敌创造有利条件。
整个战役全程,我军始终坚持集中兵力的方针,先是利用第11、12师会合时机,歼灭敌赛马集守军2个营,吸引敌主力回援;尔后在原计划的双城子围歼战中,我军通过侦察发现敌25师75团已归建,敌方总兵力已达到8000人,我方2个师外加1个团的万余兵力并不占优势,我4纵队主动放弃原定计划,一面撤往新开岭地区,一面与敌保持接触、继续诱敌深入。骄横自大的敌25师一路追击、孤军深入,追至新开岭时,我军已集中起第4纵第10师、11师、12师8个团的兵力,形成了2∶1的局部兵力优势,敌25师在我军围攻下,很快陷入绝境。战后,毛泽东亲自起草电报,在总结新开岭战役基础上,提出著名的“战役上必须集中兵力,战术上亦须集中兵力”的军事指导原则。国民党军战史在记述新开岭战役时,也认为此次失败的要害在于“共军集中兵力,予我突进之一部以重大之打击,逞其避实击虚、以大吃小之能事”。
选准战场确保以弱胜强。新开岭战役中,我军之所以能够迅速歼灭拥有美械装备的强敌,同预设战场的地形地貌也有很大关系。新开岭位于宽甸以西约35公里,主要包括叆阳边门、黄家堡子、王家堡子等地,宽(甸)赛(马集)公路和叆河穿越其间。沿宽赛公路和叆河两岸地形相对开阔,但均在四周高山重叠之下,形成一个东西走向十几公里长的袋形谷地。谷地北侧老爷山是这里的制高点,东面叆阳边门的东山可以控制公路通往宽甸的出口,南边404高地是谷地南面屏障,西面的571和586高地可以封锁通向赛马集的公路出口。这是一个隐蔽兵力打大包围歼灭战的理想战场,我军只要占领这几个高地,钻进谷地的敌人便成瓮中之鳖。
新开岭战役中,牵制敌人的我第11师,采取节节阻击办法边打边退,故意给敌人造成我抵抗无力的错觉。敌25师一路紧紧咬住我军不放,伸着脖子往“口袋”里钻。当敌先头部队进至叆阳边门以西黄家堡子一带,后卫部队也进入我包围圈时,我军主力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前面扎紧“口袋嘴”,后面兜住“口袋底”,敌人顿时陷入重围。新开岭地区的山地环境对敌美械装备形成严重制约,汽车在山间跑不起来,大炮在谷地不易展开,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我军则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发挥兵力火力优势,对包围圈内的敌人分割围歼,战场局势完全逆转。敌25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段培德回忆:“解放军的山炮阵地位置分散,而火力能集中,致使25师山炮营不易找到目标,还击困难;25师的山炮阵地,终究在盆地之内,受到解放军步炮的双层压制,处处被动,只能挨打。”
英勇顽强压垮强敌对手。新开岭战役既是我军战略战术的杰作,也是我军战斗精神和战斗意志的浴火淬炼。战役进行过程中,我军步行200公里向赛马集以东地区集中,参战官兵昼夜连续行军、作战,战斗精神状态始终饱满,连续作战达15天之久,面对强敌始终敢于战斗,充分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我第4纵队第10师最初调到新宾地区配合第3纵队进行作战,随后又调回参加新开岭围歼战,在强行军、机动频繁、准备仓促情况下迅速投入战斗。第11师在10余天内连打5场大仗,顽强阻击敌人,保证纵队主力在预定地区歼敌。第12师在沈安线阻击战斗,某连战斗排的多数官兵牺牲,电话员、卫生员和通信员挺身而出,丢下电话机和急救包,拿起冲锋枪和手榴弹,迎头向敌人开火,很快把敌人截住。第10师第28团在攻击老爷岭战斗中,反复组织多次冲锋,部队伤亡严重,仍能保持坚强战斗意志。
号称能征善战的敌25师,在我军勇猛打击下彻底崩溃,最后甚至出现被我军1个班俘虏几百人的现象,师长李正谊以下8000人全军覆没。《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指出,这是对国民党进犯者的“一个沉重的歼灭性打击”。
(作者单位为吉林省洮南市人武部,本文原载于2018年11月1日《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