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指导全国群众工作深入发展,根据毛泽东“找人来”的指示精神和“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1939年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与华北六个不同地区的有关同志谈话后,针对群众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撰写了《开展群众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一文。他在文中阐述了加强群众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群众工作的重要历史文献。时至今日,它仍散发着理论的光辉。
充分发动群众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关键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拉开了全国性抗战的序幕。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1937年11月15日,北方局在《关于目前形势与华北党的任务的决定》中指出,“要进一步独立自主地领导游击战争,争取广大的乡村成为游击战争的根据地”。在中共中央和北方局领导下,华北各地党组织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广泛发动群众,与八路军协同工作,相继创建了晋察冀、晋冀豫、晋绥、冀南、冀鲁豫、山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敌我双方“犬牙交错”的战争格局,有力推进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的展开。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华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学工作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考虑到战略相持的阶段特征,要巩固和发展华北抗日根据地,群众工作还是有不少弱点。从党的方面来看,党员队伍大量、迅速发展的同时,党员的阶级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党内混入了一些投机异己分子,因新进党员工作经验不足,导致大多数基层党支部无法成为当地群众的主心骨;从政权方面来看,乡村政权大部分未被人民掌握,因发动群众不够,改造不当,导致基层政权成为土豪劣绅们压榨人民的工具;从军事方面来看,军队需要民众在抗战中源源不断地提供支持,但因减租减息等政策没执行好,加上组织群众不力,民众积极性不高;从民众团体来看,虽然大多数区域自上而下建立了工农青妇等团体,但在群众眼中,这些团体仅是“抄名册”式的官办团体,未能解决群众的迫切需要,缺乏号召力。
因此,要“以简御繁”,使党政军民学工作都能进步、发展和健全,基本的环节就是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就是“在党的领导之下,从维护群众自己的利益出发,从群众内部去发动群众斗争,把群众团体自下而上地建立起来”,彻底改造乡村政权,使之真正掌握到人民手中;把维护群众利益和抗日救国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支持军队把抗战进行到底;紧密联系群众,清洗党内坏分子,巩固党的组织,让新党员和新干部在群众运动中锻炼和提高,增长才干。
发动群众必须改善群众生活
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处于对日斗争的最前沿,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补充,这些补充只能依靠民众,随着战事的不断发生,民众的负担呈加重趋势。休养才能生息,各根据地党政军民学等机构不能仅向群众索要东西,不考虑群众的实际情况,“置群众的痛痒于不顾,而要开展群众运动,要群众热烈起来与党与政府与军队一道艰苦奋斗,这是不可能的事”。
中国共产党人是主张改善群众生活的,同时抗战时期群众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加强抗战力量。注意群众的切身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是发动群众的关键。为了发动群众,必须要把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列入地方党部的经常议事日程,经常了解群众的情绪、诉求和现实困难,研究解决路径;群众生活改善得愈多,他们参加抗日的积极性就愈高,群众切身问题解决好了,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相应提高了,群众才会更加拥护党和信仰党,党的威信才会水涨船高。与此同时,党的有关政策制定了,党的区委、支部和小组仍需要紧紧依靠工农,深入到各个阶层的群众中去,把群众发动起来,让他们自己认真讨论,进行深化细化具体化工作,以便更好地实现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
发动起来的群众,力量是巨大的。1941—1943年是华北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华北各根据地财政发生极大困难,面积大幅缩水,党员人数和正规部队的力量都削弱了1/3到1/2,要维持农民在粮食和人力补充方面的支持,变得极端困难。为此,华北各地继承和发扬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依靠人民群众,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抗”运动,把武装斗争和群众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党政军民学同甘共苦,成功粉碎了日军多次“扫荡”“蚕食”活动,根据地迎来了恢复和再发展,为战略反攻和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展群众工作离不开好的工作方法
在群众工作中,要坚决依靠群众,坚决摒弃“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用良好的工作方法来发动群众、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否则会缘木求鱼、劳而无功。针对华北地区群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陈云提出了三条工作方法。
一是学会开会。开会的目的在于沟通上下、协调左右、解决问题,不是“清谈馆”“月旦评”。处于抗日战争这种战时环境,开会不是一件小事,需要考虑方方面面,陈云指出:“开什么会,怎么开法,讨论什么问题群众愿意来,群众来开会走路方便不方便,都要认真考虑,做好准备。”我们不需要中组部巡视团曾经参加过的华北某支部那样的小组会,它不提出任何拟讨论的问题,相互推诿、说车轱辘话;我们需要着力讨论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问题的会议,形式要生动活泼,不能耽误群众很多时间,要能解决群众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需要。
二是重视典型的力量。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主要方面放到战区和敌后”,中组部的工作重点也随之转移,因为华北是全国抗日的前哨,既是日军进行封锁和“扫荡”的主要目标,又是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摩擦的主要地方,所以陈云尤为关注华北工作,以晋察冀边区一个好支部为例,说明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解决群众切身利益才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中心环节,通过树立典型,介绍经验,进而推动工作进展。
三是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毛泽东常讲共产党员“每天都是民众的教师,但又每天都是民众的学生”,要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共产党人不能墨守成规。陈云指出:“必须在群众中去讨论,到群众中去找寻。因为只有群众才真正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只有在群众中才能讨论出在当时当地解决问题最适当的办法。”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重温陈云这篇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文章,对于我们站稳人民立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好新时代的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