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代表了公元9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1999年12月4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成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
1.北山石刻
北山石刻位于大足区主城北1.5公里的北山山巅,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首先开凿,后经地方官绅、士庶、僧尼等相继营建,至南宋绍兴末年(公元1162年),方具现存规模。北山石刻以佛湾为中心,计有佛耳岩、观音坡、营盘坡等处。佛湾长达里许,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以精美典雅著称于世,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
北山石刻·转轮经藏窟,窟高405厘米、宽496厘米、深679厘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142—1146年(南宋绍兴十二至十六年)。全窟造像个性鲜明,形神皆备,保存完好,宛若新刻,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2.宝顶山石刻
宝顶山石刻·千手观音,龛高770厘米、宽1250厘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174—125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在88平方米的崖面上,观音的千只手眼形若孔雀开屏,金碧辉煌,华丽纷呈,堪称“天下奇观”。
宝顶山石刻位于大足城区东北12公里处,由一代名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清苦70余年主持开凿而成的密宗道场造像群。宝顶山石刻造像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特征,对儒家孝道思想的尊崇,对世俗市井生活的渲染,使之成为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艺术宝库,标志着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
宝顶山石刻·释迦涅槃圣迹图,造像开凿于公元1174—125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龛高700厘米、宽3200厘米、深500厘米,刻像37尊。释迦涅槃像呈右胁侧卧,长达31米,仅现半身。此为古代匠师采取意到笔伏之手法,以示佛大不可度量,为中国石窟艺术中所罕见。
3.南山石刻
南山,古名广华山,位于大足城区南面2公里处。造像开凿于公元1131—1162年(南宋绍兴年间),崖面长86米,高3.5~10.2米。南山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纯道教造像区,是中国反映道教神系较为完整的石刻造像。
4.石篆山石刻
石篆山石刻位于大足城区西南25公里处,造像于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开凿而成。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
5.石门山石刻
石门山石刻位于大足城区东面20公里处。造像开凿于公元1094—1151年(北宋绍圣元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造像崖面全长71.8米,高3.4~5米。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