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区的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8°30'43"至118°38'51",北纬24°54'24"至25°01'20"。清源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面积为65.11平方公里。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于1988年8月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蕴含深厚的石雕石刻文化、海交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风景区范围内还包含奇崖、泉瀑、山林、田园等景观资源,并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城景相依,具有很高的保护和游赏价值。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花岗岩地貌典型特征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名山名城相映、城景相融的格局特色鲜明,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资源内涵深厚,自然景观资源类型丰富,老君造像、祈风石刻和灵山圣墓具有世界文化遗产资源价值与保护意义。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共有90个景观资源,其中自然景观资源35个,人文景源55个,形成了其风景名胜资源的突出特征。
珍贵的海交遗迹。泉州历史悠久,海外交通发达,早在唐代,即为中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宋元两代,海上贸易进入全盛时期,泉州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九日山上留有宋代至清代与航海祈风有关的石刻13段,记载了海交活动的历史,弥补了史籍书志记载的不足,具有极高的史迹价值。风景区内的灵山圣墓、翻经石、城东碗窑遗址及大量的非物质形态的遗产资源共同印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世界遗产申报的重要资源依据。
博深的宗教文化。清源山山林清秀,历史上即为宗教圣地,儒家、道家、佛家竞相在此发展,史上有36岩洞18胜景,形成三教合一的文化名山。泉州历史上就有“泉南佛国”之称,山上佛教建筑众多。山上的老君造像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子造像,碧霄岩三世佛,是位于最东南、保留最完整的藏传佛教雕像。九日山下的延福寺建于西晋太康年间,是闽南最早的佛教建筑。位于灵山的圣墓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三徒、四徒的墓地,被誉为阿拉伯世界第三大圣迹。至唐代,儒、道、释、伊斯兰、摩尼诸教相继进入清源山,充分说明了泉州乃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
精湛的石雕石构。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具有东南沿海典型的花岗岩地貌特征,石质优良,山上石雕石构众多。老君造像选址合理,石像天成,形神兼备,构思巧妙,为举世罕见的古代石雕艺术瑰宝。千手岩释迦牟尼坐像、弥陀岩阿弥陀佛立像、碧霄岩三世佛像、瑞像岩释迦牟尼立像、赐恩岩白衣观音造像各具特色,雕琢精湛,2001年与老君岩一并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弥陀石室、瑞像塔室、振衣亭、弘一法师舍利塔、不老亭等石构建筑汲取了传统地域建筑的形态,并体现了当地石构艺术的特征。
丰富的摩崖石刻。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山上丰富的摩崖石刻600多方,赋予了景区浓厚的文化内涵。石刻内容有游山题名、览胜诗咏、祈风纪盛、修建记事等。石刻或镌于高峰绝顶,或雕于涧底岩下,历经沧海,真实地记录了景区发展的历史,并成为研究泉州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宝贵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清源山石刻历史久远,与山水环境和游线有机结合,彰显文化名山之博雅底蕴。
壮观的峰石岩洞。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内大小峰山起伏,由东至西分布有大坪山、灵山、清源山、双阳山、三台山、葵山、莲花峰、九日山等30余座山体,形成风貌各异的山岳地貌景观。清源山历来有“郡城巨镇”之称,分中、左、右三峰,呈鼎足之势,蜿蜒于泉州古城东北部,清源鼎峙为泉州古十景之首。山上林木清秀,涧谷纵横,步移景异,登临其上,或远眺沧海,或近观城区风貌和江中帆影,视域空间随山势而变幻莫测。
生动的泉溪潭瀑。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地质构造错落有致,地形地貌起伏多变,多深谷幽潭,急流飞瀑。山上泉眼众多,有泉山之称,城市亦由此而得名。虎乳泉位于中峰南部,自石缝中涌出,水质沁人心肺,常年不竭,闻名遐迩。
独特的古树名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植物资源丰富。风景区被列为珍稀古树名木有50多珠,最高树龄达千年以上。风景区内生态环境良好,植被类型丰富,分布有多片具有地域特点的次生林,具有相当的观赏价值。
奇幻的天景天象。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因其滨海的地理位置、大气环境和丰富的地形地貌环境,使其天气多变,形成变幻莫测的天景天象和别具特色的即时景致,古时有十八胜景。清源鼎峙、朋岭留云、凤麓春晓入选《泉州十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