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我国832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在教育扶贫工作中作出的成绩也同样不可小觑。
据了解,2012年以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44所综合类和理工科为主的直属高校承担了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定点扶贫任务,2019年根据工作需要又新增20所直属高校参与定点扶贫,加上其余的11所承担滇西专项扶贫任务的直属高校,75所直属高校尽锐出战,全面投入脱贫攻坚战,成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一支重要力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扶贫路子。
高校扶贫显身手
清华大学通过开办“慕华—南涧互联网学校”、开设清华附中南涧创新实验班,使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的基础教育质量迅速得到提升;合肥工业大学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人才、科技优势,主动对接安徽灵璧县,为灵璧县脱贫摘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电子科技大学为贵州岑巩县打造“黔东基础教育高地”,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吉林省通榆县因土壤盐碱化严重,农作物常年欠收,发展牧业养殖成了当地脱贫的希望。但养殖种群的选育技术含量高,难倒了不少养殖户。
为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作为吉林大学定点帮扶地区,吉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专家们因地制宜,由学校科研团队提供的草原红牛育种新方式,在通榆县上百个养殖户中得到推广,使当地贫困农民通过养牛实现了脱贫致富。
此外,为改善当地的土壤状况,吉林大学在通榆县开展科技扶贫,由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高岩带领团队以“快速液化农业废弃物改良盐碱土壤综合利用技术”,累计引入扶贫资金1500万元,改良盐碱耕地1300亩,每公顷玉米最高增产3265斤,增产率19.8%,每公顷净增收1000元以上,累计带动1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今年4月11日,通榆县被批准退出贫困县行列。4月12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通报2019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考核结果,吉林大学获得“好”的最高评价等级。
不只是吉林大学,2018年起,教育部组织高校签订定点扶贫责任书。自各高校自签订定点扶贫责任书以来,广泛组织动员校内外各方面力量,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2亿元,引进帮扶资金20.5亿元,培训基层干部14.1万人,培训技术人员19.1万人,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5.25亿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2.9亿元。
消费扶贫助农户增收
近年来,随着消费扶贫的兴起,各直属高校通过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832平台”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6837.1万元,在教育系统消费扶贫平台“e帮扶”购买农产品3200余万元,上线贫困地区农产品4042款,覆盖20个省121个贫困县,为众多贫困地区群众打开了消费扶贫的大门。
“为扶贫助力,为南华下单!”“松茸是一种珍贵鲜美的食材,这个季节才刚开始采摘,量还比较大,心动的朋友赶紧下单!”今年8月,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由东南大学研支团队员和校内学生担任主播,为该校定点扶贫县云南省南华县带货,当晚直播90分钟,销售额破万元。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东南大学从2013年第一批支教团来到南华县,到如今第八批支教团上岗服务,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队已牵手南华县走过了7个年头。
高校扶贫活动为各帮扶地区送去了源源不断的致富动力,日前,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说:“多年来,直属高校与对口县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贫困县留下了高校干部师生的足迹,校园内也处处有贫困县的元素,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刘昌亚表示,当前,直属高校定点扶贫的所有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下一步,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继续坚持直属高校定点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举措、资金支持力度、帮扶工作力量总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