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公益 > 正文

“吉时雨”雷山县茶叶扶贫的“跨界公益”

2020-06-24 12:43:16    人民网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需要进一步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许多民营企业积极响应“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公益扶贫等方式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成为脱贫攻坚十大行动的排头兵。

产业扶贫是民营企业扶贫的重点和亮点。民营企业通过为贫困村输入资金、技术和品牌的方式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在民营企业产业参与扶贫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典型案例,也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与做法。

吉利集团的“吉时雨”雷山茶叶扶贫项目可谓是一场成功的“跨界公益”,“吉时雨”充分利用了既有的产业基础,可以说是一个明智的办法,事实上也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茶叶生产形式的痛点

和许多地方一样,茶叶是雷山县改变乡村面貌的重点产业,围绕茶叶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茶园的种植、管理,鲜叶的采摘均是以农户为经营单位,一般都是农户以自己家承包的耕地、山地,以自家的劳动力为单位种植、管理茶园。茶叶的大田管理比较简单,只需要在家庭辅助劳动力进行施肥、除草和修建即可,茶叶的采摘基本上也是以妇女为主。围绕茶叶形成了妇女种植采摘茶叶、男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户家庭经济结构,当然也有很多男劳动力在采茶季节返乡采茶。

这种传统茶叶产业链条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成为了阻碍产业发展的重要阻碍,且具有全国普遍性。比方说,消费升级对茶叶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茶叶品质的提升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过程。茶叶品质的升级,首先需要茶叶的有机无公害认证,这需要农户改变既有的种植模式,用有机肥代替化肥,用人工除草代替除草剂。这个过程极大的增加了农户的成本,尤其是增加了人工成本。就以除草来说,以前妇女花一个下午就可以打完除草剂,现在采取人工除草的方式除草,一天最多一亩地。茶叶品质的提升,还需要农户改变过去的采摘习惯,过去农户采茶比较随意,茶叶很难统一规格,影响了茶叶档次的提升。加工和销售恰恰是乡村产业的薄弱环节,雷山县既有的茶叶都是依靠全县七八十家大大小小的乡村茶叶加工厂加工,然后通过商贩进行销售。一方面是加工工艺落后,一方面是茶叶缺乏知名品牌。

这两个困境是乡村社会无法通过自身力量克服的,这就需要引入外部资源。在这个背景下,吉时雨雷山茶叶扶贫项目为贫困村导入了资金、设备、技术、品牌、渠道,实现了茶叶产业的提档升级。这个做法,可谓是找到了扶贫产业发展的痛点。

雷山茶叶的吉时雨

为了推进雷山县的茶叶扶贫项目,“吉时雨”为雷山县量身定制了“雷山云尖”品牌,成立了“贵州雷山云尖茶业实业有限公司”。利用企业提供的帮扶资金和杭州市对口帮扶资金,在雷山县兴建了一个现代化茶厂,为雷山引进了高端制茶设备实现了制茶工艺的全自动化、无尘化。同时,为雷山县引进了九曲红梅的制茶工艺,增加了雷山茶叶的产品类型,打造了“雷山红梅茶”这个拳头产品,并通过与与故宫博物院、网易严选合作解决雷山茶叶没有知名品牌的问题。

“吉时雨”雷山产业扶贫项目在为贫困村送去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的同时,也充分尊重了扶贫产业的特殊性,充分尊重了群众在扶贫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乡村的社会基础。“吉时雨”茶叶扶贫项目并非是要完全取代既有产业模式,“吉时雨”对自己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有着精准定位,就是在既有产业基础之上做加法。“吉时雨”项目充分利用了既有的产业链条,延续了农户种植、采摘茶叶的经营模式,并没有大规模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经营茶园。

农户种植茶园、采摘茶叶,也起到了让农户广泛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的过程。2019年,雷山云尖公司需要50万斤左右茶叶,茶叶除了来自于公司的242亩示范基地,其余都是收购自附近的茶农。雷山云尖公司通过收购茶叶的方式与当地的农户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也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了当地的茶叶产业模式。

“吉时雨”项目充分利用了乡村的社会基础,村中的能人、合作社是雷山云尖公司伸向乡村的“触手”,扩大了收购范围,也帮助“雷山云尖”公司把控茶叶质量。为了保证茶叶质量,雷山云尖公司还通过“协议流转”的方式,与周边村庄的茶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目前签订协议的茶园面积已经达到了2700多亩,2019年一共支付农户茶叶收购费200万元。

为了管理“协议流转”的茶园,雷山云尖公司进一步调动乡村社会的力量。乡村社会是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十分熟悉。村民之间很容易知道谁家的茶园没有打除草剂,道理很简单,“我没看见你除草,你地里的草怎么没的?”在这个基础上,雷山县许多村庄形成了“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农户的经营,提升茶园管理规范。

吉时雨茶叶扶贫项目的启发

吉时雨雷山茶叶扶贫项目对我们思考如何建立扶贫产业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发。扶贫产业的一端联系着外面的市场,需要遵循市场逻辑;同时另一端又需要深深的扎根于乡土社会,又有着极强的乡土逻辑。

所谓乡土逻辑,是指扶贫产业是建立在农户经营的基础上,扎根于乡村社会的产业形态。农户是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经营主体,农户依靠家庭自有劳动投入,可以避免规模经营需要雇工而产生的监督管理问题。农民在空闲就可以进行大田管理,比规模经营节约了大量的雇佣成本。特色农业基本上都是依靠乡村社会的熟人关系和乡村社会的舆论监督解决农产品的质量监督问题,因此扶贫产业的发展也是乡村社会建设的过程,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自我治理型乡村共同体。

市场逻辑是指建立在乡土逻辑上的扶贫产业,需要打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鸿沟。企业下乡扶贫能够发挥自身的资金、技术和渠道优势,从而满足消费升级对农业产业化提出的更高要求,实现传统模式的提档升级。

在这个意义上,农业产业链的提升是一个市场和乡土联动过程。从市场端看,需要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市场能力,但是这个需求会在产业链条层层传导,对农产品的种植、养殖过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最后这些环节又需要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需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需要调动乡土社会的内生动力。

扶贫产业的发展要尊重产业发展的规律,尤其需要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扶贫产业发展的受益者是群众,群众也应该成为扶贫产业发展的主体。发展扶贫产业的目的是为了贫困户和贫困村摆脱贫困,从长远角度考虑也是为乡村振兴提供健康持久的产业支撑。

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对自己在产业链条中的作用有精准定位。企业下乡扶贫,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但是切忌进入自己不擅长的生产环节。“吉时雨”雷山茶叶扶贫项目充分发挥了下乡扶贫企业的带动作用、激活作用和兜底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付伟、研究员吕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罗氏儿童义走”迈入新十年 为贫困患儿托起美好明天
下一篇:贵州石阡:“顶梁柱”公益保险助力巩固脱贫成效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