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公益 > 正文

推广垃圾分类 培育文明习惯

姜忠奇    2020-06-01 11:45:04    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出台,垃圾分类进入“硬约束时代”;到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近日实施,垃圾分类由“倡导”变为“要求”;再到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各地“多点开花”、循序推进,“给垃圾分分类”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时尚”。

一件必须为之的“关键小事”。实行垃圾分类,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而且也是资源节约利用的应有之义,更是我们文明生活水平的直接体现。对此,社会已有普遍共识。但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垃圾分类落地效果始终不彰。尽管人们都知道其中道理,可许多居民还是“说归说,做归做”,有的责任主体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垃圾分类“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却是轻飘飘”。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切实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让垃圾分类工作真正落地生根。

重在调动各方参与。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单位、企业等发挥统筹引领作用,也需要居委会、志愿者、行业机构等密切配合和主动参与。揆诸现实,不少地方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时采取多方协作机制,取得良好效果。在北京兴寿镇,民间志愿者与镇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创制并实施垃圾分类工作方案,探索出多元主体共治共享的“兴寿模式”;在厦门前埔南社区,督导员、志愿者等在第三方公司协助下,多方宣传联动、入户动员,完成垃圾分类动员精细化管理。事实证明,各利益相关方深度协同,形成治理合力,垃圾分类工作就能真正推广开来、有效落实。

形成制度约束。徒法不足以自行,必要的惩治同样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一环。如今,上海、北京等城市相继通过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由呼吁引导变为强制性执行;一些基层单位也将垃圾分类作为考评重要依据之一,不断强化激励和督促作用。这些外在约束的设置,既给垃圾分类工作划出了一道“硬杠杠”,也在构建过程中实现了推广垃圾分类理念并逐步形成共识的目的。内在有共识、外在有约束,垃圾分类工作就能打破“理念认同,行动滞后”的怪圈。

关键在促进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一场对全民生活理念进行重塑的“习惯革命”,垃圾分类难就难在将人们一时兴起的“新鲜劲”“兴奋劲”内化为持久的生活习惯。要让垃圾分类工作在动员后顺畅“跑”起来,形成真正的“长效机制”,必须完成从观念认同到行动落实、从立法规范到习惯养成之间的跨越。完成这一跨越,既需要宣传入脑入心、管理扎实到位,更离不开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长期努力。只有每个人在知识和理念上除旧布新,在日拱一卒的自律中主动培育文明习惯,垃圾分类政策才能真正扎下根、管长远。

垃圾分类是好事,也是难事。推动垃圾分类从“新时尚”转变为日常生活习惯,未来还有很多现实难题需要攻克,这也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河北:多措并举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下一篇:湖北省慈善总会捐赠物资去向可网上查询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