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陕西汉中:“四个一”新举措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升级版

2020-07-21 20:51:29   

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6月29日,陕西汉中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率先在全省推出“一个平台承载、一张网络连接、一支队伍落实、一套机构保障”的新型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矛盾纠纷不出村 执法监督无空白 为民服务不缺位”工作目标。这标志着汉中市用“四个一”新举措着力打造新时代具有汉中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升级版。

一个平台承载民意

以高效便民为出发点,汉中市采取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依托现有的镇办、村(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站)为基本平台,汉中市统筹整合各类资源信息,扩充服务内容,实行“一站式”接待服务群众。除规定必须由县级以上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行使的服务事项外,其余事项全部下放到镇、村一级办理。重点包括农业发展、农村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交通安全、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民生保障、扶贫济困等事项。有条件的还可将水、电、气、储蓄等服务站点一并纳入,做到“平台之外无事项”,真正便民、利民。

汉中市加强试点镇办便民服务平台标准化服务、程序化运行、规范化管理。推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制定服务流程、统一服务标准,对群众办理事项实行“一窗受理、后台办理、前台出件”,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让群众不出门就能网上办理。探索推行错时延时、节假日值班、预约上门、代办代理等服务,最大限度方便群众。

一张网络连接民心

按照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的要求,汉中市组建一张覆盖本区域的为民服务网络,强化网格功能,将互联网+手机APP、QQ、微信、网民留言、服务热线统一整合到一个平台,建成集民生服务、信息查询、网上受理、网上解答和网上回复为一体全方位、全天候、全程式的便民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无缝对接、无阻服务目标,真正发挥每一个网格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农村地区以村民小组形成自然网格,城市社区,按照人口密集程度,以道路或小区划分,300-500户一个网格,确保不遗漏、不交叉。镇办、村(社区)成立网格服务管理中心,分别由镇长(街办主任)、村主任担任中心主任,对网格建设及运行进行指导,对重大管理服务事项进行综合协调、办理和处置,对网格进行指挥调度,同时加强对网格的考核评估和监督管理。

按照“一格一员”或“一格多员”的要求,镇办、村(社区)网格管理服务中心根据工作需要,可适当配备网格管理员和网格助理员。每名网格人员配备一台智能化信息终端设备,随时掌握基层社会动态,实时上报相关信息,做到全面监控、及时处置。

一支队伍落实责任

按照执法下移的要求,汉中市有效整合试点镇办执法服务力量与职能,探索实行镇办一支队伍执法、一支队伍服务,实行相对集中规范管理,构建镇办、社区党委主导,单位、团体、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服务架构。

各镇办组建综合执法中心(大队),整合消防、交通、城管、国土、住建、市场监管、文化等部门人员和职能,由镇办党委统一指挥调度开展执法,实现“行政执法一支队伍”的基层综合执法管理模式。

按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模式要求,所有参与社会治理人员,要随时掌握动态,随时向网格中心上报情况。要统筹村(社区)干部服务资源,整合村组干部党员、志愿者队伍、网格员、市场协管员、安检信息员、护路员、护林员、巡河员、残疾人信息员、公共设施管理员、中心户长、计生员、环卫员等所有社会服务资源,交由镇办、村社区管理,分工负责、统一调度。全力打造一岗多责、一专多能基层为民服务队伍。要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套机制保障落实

各镇办要结合实际,制定一套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既要注重线面结合,又要长效管用。对一个平台的管理制度,要突出便民利民,简化流程、规范高效办理;对一个网络管理要突出时效、监督、奖惩等内容;对一支队伍的管理要突出统筹、激励、考核等方面内容,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又调动服务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汉中市将以基层执法、服务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建设为抓手,建立各级各部门相对集中、齐抓共管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探索具有汉中特色的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汉中、平安汉中提供新支撑。(黄宝山 张大鹏 刘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举行特约监督员聘任仪式
下一篇: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深入基层调研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问题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