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国徽上山、踩着石头过河、挽起裤脚下地……对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法院的法官来说,这是常事儿。在这里,法官的工作早已不仅仅停留在案头,他们把审判庭搬到田间地头,创新执行方式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普法宣传助力法治社会建设。11月20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法院被表彰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
盘山路上一个多小时,黔江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龚节华来到水市乡。挂起国徽,摆好方桌,“现在开庭!”随着法槌落下,一场庭审在乡政府门口的院坝上开始了。
庭审当天,正是当地赶集的日子,村民们头一回在家门口见着法官判案,纷纷驻足旁听。眼瞧着围观群众越来越多,龚节华便给大伙儿上了一堂赡养老人的法制教育课。
黔江区坐落于武陵山区,路不好走,“解决矛盾纠纷,老百姓不方便来,我们就把法庭搬到群众身边去。”龚节华说。
为了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黔江区法院和区内部门一道,送法进社区。除了送书、讲课,法官们还积极提供培训。“司法确认后,调解协议的效力同样具有强制执行力……”在冯家街道寨子社区,王敏法官正在给社区调解员“开小灶”。“专业的调解培训有助于让矛盾在基层化解。”正说着话,王敏的手机响了,“有啥不懂的,调解员就会在微信群里问两句。”
如今,普法宣传、调解培训已经纳入黔江区法院的日常工作。法院组建了“青年法官宣讲团”,今年以来,深入乡镇街道、军营、学校、企业等开展法治宣讲80余次。选取典型案例深入校园、社区、乡村巡回审判、普法宣传190余次,还组织基层干部旁听环境污染、行政处罚、贪污受贿等典型案件审理。
受疫情影响,不少民营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黔江区法院创新重大企业涉执案件处理模式,变“查封拍卖兑现”传统模式为“扶持和解兑现”新模式,让企业“边偿债、边发展”。同时法官主动上门服务排查风险。开展诉讼前,摸底排查提前介入,为企业开展司法程序“体检”。为破解“执行难”,黔江区法院与区公安局、区检察院联合出台相关意见,并与运营商联合开展失信被执行人专属铃声定制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有为民情怀才能做个好法官。”黔江区法院院长田茂宏告诉记者,“我们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在承担社会责任上展现新担当。同时,以科学管理、优良作风、过硬素能,提升服务水平,守护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