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罗沙、毛一竹、熊琳
安徽合肥市庐阳区法院今年上半年在线开庭和调解案件109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0多倍。
西藏拉萨市城关区检察院远程办理刑事申诉案件,从申请、审核到作出救助决定,仅用4个工作日。
……
破难题、补短板,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记者近期在采访中感受到,司法机关将现代科技与案件办理深度融合,通过改革破除顽瘴痼疾。一系列强有力的“组合拳”,让公平正义体现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成为当事人和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
2013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
曾经“门难进”“案难立”,如今全国法院当场登记立案率超过95%;曾经打场官司跑断腿,如今“网上办案”“指尖诉讼”……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气象一新,降低的是当事人诉讼门槛,保障的是你我合法权益,收获的是亿万百姓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更强信心。
既要减少不必要出行,又要避免人员聚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司法机关案件办理面临着新的课题——
家住深圳的梁女士因网购纠纷将商家诉至广州互联网法院,从立案到庭审,整个过程都在网上进行。今年6月底,她坐在家中用手机下载相关APP,便顺利完成了开庭。
“很庆幸是在互联网法院打这个官司,不用在疫情期间从深圳赶到广州,半天就搞定了。”梁女士对记者感慨,没想到严肃的法庭还可以搬到小小的手机上。
依托多年来智慧法院建设成果,疫情期间人民法院对公平正义的不懈坚持清晰可见:今年1至6月,全国法院网上立案超过300万件,网上开庭近50万场,网上调解近140万件……
从过去法官背着国徽下乡、出海开庭,到现在打破空间限制的互联网法院、“云办案”,司法机关紧随时代步伐,为当事人有效缓解司法“燃眉之急”,确保司法服务“不掉线”、公平正义“不打烊”。
身处互联网时代,新技术与司法为民实践相结合,产生的“化学反应”让司法效率和公正得到更多提升——
记者在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看到,检察服务中心整合多种服务渠道,提供一站式检察服务。市民递交一份行政监督申请,7日内就能收到包含办理进程、办案组织名称、联系方式等信息的短信,通过网络就能自助查询办理进程。
“以前想知道案件进展情况,还得专门来访、来电查询,现在确实不一样了。”前来办事的市民张先生说。
全国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化解案件849.7万件,四级检察院服务群众统一窗口、一个平台,中国法律服务网累计访问14亿人次、在线办事150余万件……互联网时代,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提升办案效率、缓解人案矛盾已经成为司法机关共识。技术与法治融合,带来司法机关办案模式转变,也将有效推动司法权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党中央衡量司法工作的关键标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
从最高法再次发文推动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到检察机关开展为期三年的“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再到司法行政部门推出10项法律援助便民惠民措施……一系列新动向、新举措,标志着司法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力,瞄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痛点问题,推动司法权运行机制更加完善,破除一切阻碍社会公平正义的藩篱。
公平正义,民之所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定守护,勾勒出我们党对依法治国内涵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体现了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