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黄维院士:柔性电子产业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

2020-12-01 10:59:2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 何淼)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主动对接科技前沿,推动我国增材制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于近日成立了增材制造技术研究院,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黄维担任研究院专家指导委员会首席顾问。

黄维院士以“柔性电子+”未来产业为切入点,向记者介绍了柔性电子学科的发展动态以及新兴科技产业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情况。

他认为,以柔性电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掌握颠覆性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需要紧跟颠覆性技术发展的步伐,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等相关单位的协同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精准性、时效性和协同性。

颠覆性技术需注重基础科学研究

当今世界已进入智能时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科学革命蓄势待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催生出一批重大颠覆性技术,形成了若干新产业、新生态、新领域。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聚焦于科技、文化的发展,也更加依托于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

黄维院士指出,信息技术的代际跃迁不断冲击技术天花板,加速孕育着颠覆性重大技术变革。颠覆性技术具备变革性、导向性、广泛性和引领性的特点,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是引领性。通过对科技前沿领域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梳理,黄维院士总结了基本涵盖当今科技前沿关键核心领域的八种颠覆性技术,其中包含柔性电子。

相较于传统的电子系统,柔性电子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极大地拓展了电子器件的适用范围,满足了设备的形变要求,为新一代信息科技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黄维院士认为,在科学技术前沿探索基础上,科技创新可以进一步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孕育、成长、发展、壮大。

黄维院士介绍,国家颠覆性创新核心领域的新概念包含着力发展以物质科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着力发展以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着力发展以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应用学科,着力发展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数学科学等四方面。

“颠覆性技术的培育,需重视其背后的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夯实相关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谈到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发展,黄维院士特别强调,不断推进、发展以柔性电子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开启中国方案,展示中国智慧。

新兴科技产业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在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社会就业需求日益增加但高质量、颠覆性职业技术人才产出不足;工作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凸显职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技能需求不匹配;与政府、企业合作接轨市场多元化发展能力较弱,办学机制亟需更新;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方面。

黄维院士指出,以柔性电子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产业的落地,恰恰需要职业教育全面对接国际行业标准,增加在智能制造、材料成型、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入,大力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和大国工匠精神的颠覆性技能人才,大幅提高人才质量和数量。

在这一背景下,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的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职业院校就必须新增颠覆性课程体系,加强颠覆性思维模式,突出颠覆性实操训练。

黄维院士认为,增材制造研究院应该、也有条件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助力人才培养。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要紧跟颠覆性技术发展步伐,加强引导职校与高校、企业、政府之间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学习氛围,广阔的动手实操空间;二是建立颠覆性技术产业人才联盟,加强协同合作,以产业化为导向,提前规划研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及职业技能人才联盟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及协同效应。

2018年,中国科协与《Science》期刊推出合作期刊《Research》,黄维院士担任主编。这是《Science》创刊一百多年来的第一本合作期刊,期刊内容主要聚焦在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生物学与生命科学、先进材料与柔性电子等八大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高水平、突破性原创科研成果。

黄维院士表示,希望通过8至10年的不懈努力,把中国顶尖学术期刊——《Research》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京邮电大学成立应急管理学院
下一篇:北京:法院2021年拟招公务员261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