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市教育局发出《关于开展杜绝“家长作业”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其主要减负政策和规定包括:1、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2、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3、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个小时,高中生不少于8个小时;4、除高中毕业年级,一律禁止利用寒暑假、法定节假日进行补课。
该通知规定之严要求之细,足以看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减负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值得为之点赞。但是,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做好监督,怎样处置教师作业布置中所出现的跑冒滴漏现象。
近年来,各地纷纷晒出了自己的“高招”,比如,禁止教师布置家长作业,或者尽量少布置家庭作业,切实为中小学减负。可以看出说这些“高招”是各有特色,各有亮点,但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学生的作业量不仅未见减少,反而,逐渐往线上方向发展,家长需要协助的地方也是有增无减。
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说的说,听的听。对于这样的严规厉矩,真正在意的学校和老师并不多,在很多学校和老师看来,这些规定不过是“纸老虎”“橡皮泥”。
原因何在?
成绩是硬的。学校的主管部门要成绩,家长也要成绩。素质教育无论怎样抓,短时间内是看不出端倪的,但成绩好不好却是能即时体现出来的。在排名大赛中,学校一次考不好可能没什么,如果连续几次考不好,校长的位置可能就保不住。抓素质教育,学生的成绩不一定不好,但是没有人敢冒这个险。因此,学校用成绩评价教师的导向不会变。教师自然也不敢大意。即使是明面上不能布置,也会想方设法从其它方面弥补。校外培训班也会乘虚而入。学生的作业量不减反增。至于家长更是不敢冒这个险。作业布置少了,很多家长都不满意,直接向学校反映,认为教师不负责任。教师更是不敢不布置作业,或者少布置作业。
作业的布置情况,也不好监督。区域内学校数量众多,各学校学科众多,而教育主管部门人手有限,即便是想查,也往往是无从下手。问学生?学校和教师早就交代好了,问不出个所以然来;问家长?家长都希望孩子多做题,好提高一下成绩,主动反映问题的不多。因此,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查无可查,只能是不了了之。作业布置的情况依然是涛声依旧。年年减负,年年如此,这早已成了常态。
减负的做法是对的,也是教育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解决问题必须从“根”上发力。“负”的根就是教育评价问题,这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国务院近日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并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因此,各地各学校当从评价改革这个“本”发力,本立方能道生,空喊口号的减负,即便声音再响,作用和意义恐怕都大不到哪里去。
(作者为一线教师)
张学炬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