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让戏曲在新时代绽放瑰宝之光

李定广    2020-10-26 11:06:12    光明日报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对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中国戏曲学院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百花园中扎根民间土壤最深、绽放最瑰丽的那一朵。戏曲艺术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体,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代表性,不仅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且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看,传承和弘扬戏曲文化有着充分的理由,更有充足的条件。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但是其他两种古老戏剧文化已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继消亡。而中国戏曲历经几度兴衰沉浮,至今仍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国外称“戏剧”,中国称“戏曲”,从名称我们就能看出中国戏与外国戏的最大区别——中国戏曲,“戏”与“曲”是无法分离的。中国戏曲从先秦时期的原始歌舞戏形式历经数千年至元代而成熟、明清而繁荣,在各民族中产生数百个剧种,其中像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昆剧等戏曲剧种影响尤大。作为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代表,它们理应成为传承和弘扬的重点。

传承和弘扬戏曲艺术,离不开戏曲教育的大力开展和戏曲人才的广泛培养。中国戏曲学院等高校为新中国戏曲教育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田汉、王瑶卿、萧长华、史若虚等戏曲教育家是戏曲教育事业的楷模,在新时代理应涌现出更多的戏曲教育家,培养出更多戏曲专业人才,有了众多的戏曲人,才会有繁荣的戏曲文化。

传承和弘扬戏曲艺术,重在发掘戏曲中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家国情怀、民族情怀等精神内涵,重在展现戏曲艺术中中华审美文化的独特风采,重在展示戏曲艺术所体现的中华文化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的样貌,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古老戏曲在当今文化大繁荣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事实上,传承和弘扬戏曲艺术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比如,从国家层面推广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激发了无数青少年对戏曲的兴趣;比如文旅部去年出台的《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进行了专项部署;又比如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央视又推出《中国戏曲大会》,成为又一道全民文化大餐。

莎士比亚说,戏剧是时代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传承和弘扬戏曲艺术,不仅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需要,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期待着传统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辉。

(作者系《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教育信息化为名牟利须严查
下一篇:不负重托,砥砺前行为中国戏曲事业奋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