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们不仅在支教的农村学校开设了音乐、美术等艺术课,还先后创办了绘画、古筝、电子琴、葫芦丝等兴趣小组,尽可能为孩子们提供体验艺术的机会,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
一次3个月的支教经历,让长春师范大学学生刘海涛决定成为一名特岗教师,扎根在异乡的农村小学。不仅如此,他还影响了曾经的同学、现在的爱人刘明月也加入到乡村专职艺术教师的队伍中。
刘海涛的家乡在河北唐山,他是家里的独生子。看着父母年龄越来越大,需要更多陪伴,大学毕业选择去向时,刘海涛纠结了许久。
最终,他还是选择以特岗教师的身份重新回到他曾支教的红星乡中心小学,当一名专职音乐教师。“支教分别时,学生们的眼泪落到了我的心里”。这份情谊让刘海涛难以割舍。
红星乡中心小学位于吉林省榆树市。长春师范大学团委负责人介绍,榆树市农村艺术教育一直比较薄弱,全市43所农村中、小学里没有一位专职艺术教师,条件稍好的农村学校最多只有1名兼职音乐或美术老师。
5年前,刘海涛刚到红星乡中心小学支教时,每次上音乐课都要自带小音箱。他发现当地孩子的音乐理论知识非常匮乏,教他们识谱和学习节奏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近5年来,长春师范大学青松支教团先后招募了10批共108名志愿者,分赴榆树市的13所中、小学进行艺术支教。与传统的短期支教不同,每一批文艺支教志愿者以毕业实习的形式,驻扎在农村学校至少3个月。
2016年,还是大三学生的刘海涛成为青松支教团的一员,因为名额有限,入选的都是品学兼优、愿意吃苦奉献的学生。
志愿者们不仅在支教的农村学校开设了音乐、美术等艺术课,还先后创办了绘画、古筝、电子琴、葫芦丝等兴趣小组,尽可能为孩子们提供体验艺术的机会,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去年,得知青松支教团又开始招募时,音乐学院的大三学生赵家屹赶紧报了名。他和队友们离开了舒适的城市生活,来到了到处是土路、一遇恶劣天气就停水停电的偏僻农村。
赵家屹支教的学校也是红星乡中心小学,他负责教三到六年级学生的音乐课。几年前,红星乡小学就申请到政府拨款,购买了很多乐器,但苦于一直没有老师教,乐器一直闲置。支教期间,赵家屹配合刘海涛组建起了学校的管乐队,教孩子们学萨克斯、单簧管、小号和长号等乐器。
赵家屹结束支教时,管乐队已经有模有样,孩子们从对乐器完全陌生、不识乐谱,到可以合奏3首曲子。如今,这支管乐队经常参加汇报演出,还去当地少年宫参加比赛。
“近一个学期的驻守,让我们能真正了解一所农村学校和那里的学生,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美术学院2016级学生张芳草说,这是短期支教无法达到的效果。
张芳草曾在八号镇中心小学支教3个多月,担任学校的美术老师,教学生们画简笔画。第一次走进教室时,张芳草看见孩子们都坐得笔直,一直注视着她。这样的情景,张芳草觉得“很神圣”,从那一刻开始,她就下决心要上好课,不辜负孩子们的期待。
支教时,张芳草每天5点半起床,洗漱后就去办公室备课,晚上9点半睡觉。改变了以往熬夜的习惯,她发现身体素质好了很多,也不爱掉头发了。
现在,长春师范大学的文艺支教服务涵盖为农村学校开设的书法、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108名文艺支教志愿者的接力和坚守,让3万多名农村学生受益。
不仅有志愿者赴农村文艺支教,长春师范大学还定期邀请这些农村学校的孩子们走进大学校园,和支教老师们在大学的音乐厅里同台演出,感受大学文化。
在这些驻守农村学校的志愿者看来,大学生长时间支教不仅可以有效改变农村学校落后的教学水平,还能让大学生更加了解和关注农村教育。
在青松文艺支教志愿者眼中,刘海涛和刘明月是他们的榜样,“青春之花绽放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对于刘海涛和妻子刘明月而言,在农村学校工作和生活,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更多的是每天能看到孩子们渴望学习艺术的眼神和他们对音乐的喜爱。这让夫妻二人觉得他们当初的选择没错。
现在,红星乡中心小学的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刘海涛在音乐课堂上增加了很多可以视听的内容。因为擅长吹陶笛和葫芦丝,刘海涛还在学校成立了陶笛和葫芦丝社团。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长春师范大学的线下农村学校艺术支教活动暂停。为了让农村孩子能不间断学习艺术课程,长春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录制了一系列音乐和美术微课堂教学视频。
今年“六一”,此前参与支教的志愿者们还为学生手写了很多书信,信中回忆支教时相处的美好时光,为孩子们送去节日祝福和鼓励。
这学期开学后,青松支教团的志愿者们开始尝试再次回到农村学校孩子身边。考虑到疫情防控因素,志愿者们每个月只能去一次。不能面对面,志愿者们就分别录制好每周的艺术课程,传送到农村学校,通过线上课程让这份艺术支教的爱心接力一直延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实习生 于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