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农业院校肩负着三农人才培养的重任。
把握“五个坚持” 创新育人模式
信阳农林学院牧医工程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地方性、突出应用型,以“新农科”建设为指引,以“三全育人”为抓手,以“又红又专”为目标,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逐步探索出“牧医红专”协同育人“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从2018年开始,牧医工程学院在思想理念上牢牢把握“五个坚持”:突出“一个统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弄清“一个问题”,坚持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弄清楚;贯穿“一条主线”,坚持将又红又专这条主线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做到“一个融合”,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实现“一个回归”,坚持以回归常识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校企协同产教融合 打造协同育人特色
学院创新“牧医红专”模式,在实践探索上精心打造“五大平台”,即红专课程、红专学堂、红专青年、红专书院、红专基地。“五大平台”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形成学校、教师、企业完整的育人生态链。深入挖掘“五大平台”的潜力和优势,充分发挥“五大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把企业纳入学院“三全育人”主体,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造协同育人新格局,在培育红专新人上走出了一条牧医特色之路。
校企共创 “红专课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一方面,在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上,学院让企业参与其中,校企共同编写“牧医红专系列读物”,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另一方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校企共上“红专学堂”。
2018年3月,学院创立“牧医红专学堂”,把培育红专人新人的关键要素搬进“红专学堂”。截止目前,“红专学堂”已开展38讲,其中企业开讲23次,参加学生达7000余人次。2019年10月,学生党支部把“四史”教育植入“红专学堂”,学生党员一周一讲,实现学生党员全覆盖。同时,学院将“牧医红专学堂”作为选修课,写进了2019版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逐步覆盖到三个本科专业。
网络共育“红专青年”。
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影响越来越大。2019年5月,“牧医青年”官方微信公众号更名为“牧医红专青年”。推送企业文化,搭建学院、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平台。
校企共设“红专书院”。
2019年8月,第一个“牧医红专书院”正式成立,校企共同商定入院学生以及具有红专元素的培训、实践项目。“红专书院”打破学生的学院、专业、层次、年级界限,每个书院每年招收30名学生,培养周期为2年,每年开展10个项目。目前,已和企业共设“红专书院”5个。同时,将“红专书院”作为实践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每名学生都要进“红专书院”修够相应学分方可毕业。
校企共建“红专基地”。
在学院内部共建的由企业投入仪器设备的“校内红专基地”,在企业内部共建的能够满足学生思政教育、课程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教师技能提升要求的“校外红专基地”。目前,落地新瑞鹏共建实验室、“哼哼猪”畜牧电商平台2个“校内红专基地”,挂牌邢集尖山村鄂豫边省委旧址纪念馆、柳林革命纪念馆、四望山革命纪念馆3个“校外红专基地”。
通过精心打造“五大平台”,实现了课堂与生产、科研与推广、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学校与企业的六大紧密结合。
信阳农林学院牧医工程学院院长黄立表示,作为地方农业高校二级学院,学院将牢牢抓住“又红又专”这条主线,在校企协同育人上主动出击、多方联动、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