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党建 > 正文

台江:一场持续30多年的党建扶贫“接力赛”

陈玉卿 张再杰    2020-12-02 16:25:34   

台江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苗疆腹地”之称,苗族人口占98%以上。因其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又属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千百年来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发展状态,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被纳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贵州贫困县。过去,台江山大沟深、信息闭塞、物流人流阻碍重重,物质贫穷、思想观念落伍、发展方式落后,从基础设施到发展方式的改变,从观念更新到内生动力的培育,每一项工作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从1986年开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台江县始终把摆脱贫困作为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坚持党领导下的扶贫开发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发展优势和强大动力,台江县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全县GDP总量从1986年4059万元提升到2019年425559万元,增长了103.8倍,198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86元,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9301元。经过几代党建扶贫工作者的持续不懈努力,台江逐步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党建扶贫发展的“蝶变之路”。

 

苗岭深处,定点帮扶让乡亲笑声回荡

政策好不好,关键是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在绵延的苗岭山脉中,台江仿佛镶嵌在其中的一颗绿色明珠,巍巍苗岭群山给台江带来丰厚资源的同时,也曾让台江陷入贫困的“铁围”。“布福嘎来喳,布福马嘎来”,在台江,我们随时可以听到当地群众的这句苗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感谢领导,感谢政府!这是很多不通汉语的苗族老人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们说话时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笑容,处处体现了他们对当前生活的满足和对党和政府的感恩。

“台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的人”,方召镇养汪村村民王先忠感慨连连,“党的好政策,是一拨一拨的党建扶贫工作队带来的。”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县里刚刚开始实行撤公社设立乡镇,就派工作队进村宣传党的好政策,先是带领村民养牛,然后种果树。产业从无到有,村民腰包从扁到鼓。

王先忠所说的撤公社设立乡镇的时期正是1986年国务院正式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在全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贵州制定下发《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贫困地区工作的指示》,派出3300人帮扶工作队深入极贫地区,对26个贫困县集中连片的1238个极贫乡镇采取特殊政策扶持发展。这个时期,台江采取“自上而下”扶贫开发与“自下而上”脱贫需求结合方式,在县内探索实施“定点挂帮”模式,形成上下联动搞扶贫开发的大规模扶贫开发格局,为扶贫开发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

 

“八七”扶贫攻坚,解决温饱纾民困

党建扶贫政策是逐步调整的,但制定政策的根本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苗乡群众的基本温饱问题。“两不愁三保障”是现在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但在早期的极贫地区,“两不愁”基本上是难以完成的艰巨任务。

“虽然改革开放了一段时间,但台江这种少数民族地区,很大一部分农村基本温饱问题都没有彻底解决,方召镇这些地方就是出了名的贫穷,”退休老干部潘昌基回忆,“那时县里大范围实施扶贫工作,尤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了‘以稳定粮食发展粮食生产为基础,稳定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目标”。

一代一代扶贫干部接力下工夫,很多村的温饱问题不断得到改善。潘昌基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扶贫工作队和之前有了很大差别,开始动感情、动脑筋、动真格。县里对于党建扶贫也有了一些新的更加管用的提法,比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工作队制度。但不管怎么变化,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强调“扶贫到户”的温饱工程建设。解决贫困户温饱问题是扶贫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吃不饱、穿不暖都没有解决好,别的追求只能暂且先放下。

退休老干部欧光辉介绍,台江县从1995年开始实施县领导、县直部门定点挂钩帮扶,下“死命令”解决温饱问题。当时主要是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挂钩包保,实施挂钩帮扶后的1997、1998、1999三年中,台拱、南宫、革一、施洞、革东、排羊、台盘、老屯、番召9个乡镇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标志性节点,台江县重点聚焦解决温饱和体制机制建设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在解决基本温饱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专门组织,配备专门队伍,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培训,强化党建扶贫制度建设,抓好督促检查和评比表彰工作,在不断加强党建扶贫的制度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党支部建设和队伍建设,为后期制度完善奠定良好基础。

 

精准扶贫,基层党员一代接一代战贫困

精准扶贫,根系在党建。拔掉穷根子,必须牢牢抓住党建脱贫这一制胜法宝,而工作队和基层党组织书记一代接着一代干是提升精准扶贫“续航力”的关键。

“我曾经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临聘人员,贯彻落实党的脱贫攻坚政策让我得到了最好的成长锻炼”,台江县方黎湾社区党支部书记周海燕是基层党建扶贫的践行者也是见证者,“2010年我的父母相继过世,5月30日上午送完父亲遗体上山,下午穿着丧服赶到县里开扶贫攻坚工作会。”

党建扶贫工作与父母辞世交织在一起,但周海燕没有让亲人生死离别影响到扶贫工作。她说:“我是一名党员,而且是老党员的女儿,不让老百姓失望是我最大心愿。”简单朴素又滚烫感人的话语背后,是“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16年周海燕因工作成绩突出转成国家正式干部,成为县里的一名副科级领导,而这一破格的标准之一则是在得到工作地80%以上群众认可。这一破格再次证明,只有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人生价值才能实现最大化。当她被安排到方黎湾社区工作时,她面对的是一个来自台江县4镇3乡2街道9个不同支系100多个村寨1000户5098人的易地移民搬迁群众。通过逐一摸底,掌握他们的能力、技能和意愿,然后想方设法带领这些搬迁户啃下就业硬骨头,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老百姓叫我一声书记,是对我的信任,更是责任和鞭策”,周海燕表示,“我只是众多扶贫干部中的普通一员。”

党的十八大之后,越来越多一线的脱贫攻坚工作者在基层扎了根,而党中央提出精准脱贫,更是让群众与干部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对于台江苗族地区党建扶贫工作的理解,从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台江县台拱街道扶贫的郭乾,是用脚力与脑力感悟出来。他翻山越岭、涉水过河,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吃透乡土民情,找准贫困问题,分析根本原因,竭尽全力帮助乡村理思路、定目标,为贫困群众寻产业、找路子。一年多时间,就记录了50多万字的民情日记,台拱镇10个村的脱贫进程,深深镌刻着他走过的足迹。

“精准”成为党建扶贫的主旋律。目标精准、路线精准、措施精准、责任精准、成效精准、退出精准,扶贫任何一个环节的成败都在于精准。台江县结合自身实际开创“党建扶贫十攻略”等经验做法,不断建立健全定点扶贫制度、对口帮扶机制、社会动员机制等机制,推动成立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一盘棋的“大扶贫”格局,为高质量完成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衔接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新机制,“十攻略”攻破贫困堡垒

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精准施策,台江县从十个方面入手,通过十项行动强化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和党建与脱贫深度融合。“十基五本”铸强县乡领导班子基本能力和干部素养,“十有五化”完善村级治理体系提升村级治理能力,“十方联动”搞活舆论宣传提升士气坚定信心增强斗志,“十户一体”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组织群众抱团干同致富,“十措并举”发展脱贫产业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十问十清”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要求真正落地生根,“十联六常”县级干部带头推动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深耕基层,“十步法”导引驻村干部长能耐埋头干办实事,“十公开”全面强化监督促进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统一。健全制度是完善治理体系的前提,台江通过构建一系列工作机制,系统化谋划推进党建促脱贫攻略。

台江构建的脱贫攻略系列机制,能够让基层干部快速掌握高效的工作方法。“一遍一遍地动员,一家一家地走访。”陈斯瀚回忆道,根据“十攻略”中的攻略之一的“十步法”,陈斯瀚一头扎入村里了解情况,谋发展。家住在半个小时车程之外的陈斯瀚,一年到头回家不到十次。正确的工作方法让陈斯瀚越干越想干,越干越能干。

台江县阳芳村是一个产业结构十分单一的苗族村寨,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保留着传统的耕作方式,经济发展沿袭着自给自足的模式,难以融入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全县推行“十攻略”后,驻村工作队反复商讨如何动员大伙儿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通过成立阳芳村精品种植养殖合作社,以抱团发展方式纵深推进产业革命,千年沉睡的土地终于被唤醒,集体经济从以前的一片空白发展到每年创收40万元以上,产业发展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

 

校地结合,探索“政产学研用”扶贫模式

强化智力扶贫,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培养新型农民,是脱贫攻坚没法绕过去的坎。台江与贵州财经大学、闽江学院等学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高校和地方政府双向作用,积极整合人才、科技、智力、信息等资源,聚焦产业推动,探索“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新模式,切实提升群众收入。

台江县南宫镇南宫村电商服务站的负责人熊明英,过去与其他农村妇女一样,每天负责照顾家里老人小孩,偶尔外出打打零工,勉勉强强能养家糊口。2016年,她作为第一批学员参加贵州财经大学的电商培训,之后自己做电商,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老板,仅2019年销售收入就超80万元。

当谈到这几年做电商带来的变化时,熊明英动情地说:“贵州财经大学的领导和师生们很用心地帮扶我们,手把手教我们用淘宝、抖音和快手,教我们开微店,我们很快学会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和销售等技术。有了线上线下的店铺,自己也当上了电商老板,带动了乡亲脱贫,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贵州财经大学自2009年定点帮扶台江以来,以推动台江电商产业发展为核心,开办电子商务“启蒙”、淘宝网基础等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6600余人次,其中200余人开办线上网店,带动当地贫困户450余人增收。

 

智志双扶,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

内因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智志双扶激活内生动力是脱贫工作的关键手段。台江认真研判民族地区特点,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容易得到群众认可的优势,利用宣传教育、组织培训、民俗活动等方式,激发群众内在禀赋、内在动力、内在潜力,引导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促使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脱贫没想法”到“致富有门路”转变,从而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扶贫之路。

台江苗族素有外嫁“姑妈”回家拜年的传统习俗,过去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是一两位或是两三位相约一起回家,比较分散。近年来,随着交通变得便利,生活变得富足,“姑妈们”回家拜年人数越来越多。2019年台江县萃文街道板凳下寨出现了300多人的“姑妈群”回家拜年盛况,“姑妈姑爹”身着盛装,挑着猪、鸭、鸡、鱼、糖果、酒、水果等礼品,回到娘家看望久别的父母,与家人团聚,共庆新春佳节。

“姑妈”回家拜年习俗,成为近年来苗族群众展示生活巨变的窗口,也是民俗文化传承、思想观念交流碰撞的活动平台,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坚定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一位老“姑妈”感叹道:“党教导我们发展经济,我们家家都过上了幸福生活”。外嫁“姑妈”们还通过打工或学习刺绣积累了一些积蓄,自发筹集资金为家乡修建道路。她们说:“我们不能等靠要,要自己动手,自己筹钱,为我们村的脱贫贡献力量。”

在党建扶贫政策的引领下,台江提振了苗族群众的精气神,内生动力越来越强劲。

 

凝聚合力,“中国式组团”斩穷根

自2016年中组部定点帮扶台江以来,先后派出11名同志投身台江定点帮扶工作,团结统筹杭州市、浙江大学和三级组织部门等力量形成帮扶合力,在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上,加大教育帮扶、医疗帮扶、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等,探索了“组团式”发展帮扶模式,全方位、多方面扶持台江经济社会发展,使得全县脱贫攻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三代人不读书就要变成牛”,一位苗族老人对调研组深沉地说,反映出台江人对教育的重视。但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教学设施设备及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他们都不愿意送孩子到当地的台江民中读高中。长期以来台江县中考前100名学生,留在本县高中就读的只有十几个,大部分成绩好的孩子都往凯里、贵阳等地就读。“一人读书,一家受穷”,送孩子读书是苗乡普通农村家庭改变命运的重要路径,也是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面对这种糟糕的境况,中组部扶贫工作队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就立志要改变这一状况,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尤其是在教育扶贫领域,把中国独有的制度优势展示得淋漓尽致。

2016年,杭州市与台江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之后,由全国百强名校校长陈立群到台江民中支教并担任校长,杭州市、余杭区、浙江大学也相继委派优秀教师和大学生到台江民中开展对口帮扶支教活动,让台江群众对当地教育充满希望与信心,群众满意度迅速提升。

受益的不仅是学生,当地老师能力水平也得到提升。民中副校长粟高胜表示:“不仅是学生在改变,老师们也在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教育教学素养。教师群体变了,优质生源也就能够留下来。”

据介绍,杭州市安排建设的移民搬迁配建学校项目已有10余所,建成后将解决3000余名搬迁户适龄子女就学问题;每年安排帮扶资金100万元,支持开办黔东南州民族高级中学“杭黔扶智班”,招收黔东南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初中应届毕业生100名。苗乡少男少女们将有更多机会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教育扶贫是斩断穷根的利器,但教育扶贫面对的不只是解决有没有书读、是否辍学的简单问题,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中央机关定点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将先进发达地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力量植入台江,这是台江教育得以快速改变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中国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沧海桑田,山区少数民族脱贫的生动缩影

方寸之地,尽显乾坤。台江这场持续30多年的党建扶贫发展道路,是党团结凝聚各方力量齐心战贫的重要体现、是一代又一代扶贫干部不懈努力的“接力”成果、是群策群力“组团式”发展的成功“试验田”。30多年来,台江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紧扣基层党建这一关键,发挥民族团结这一优势,通过结对帮扶、能人带动、自主发力等多管齐下,不断强化责任落实、建强战斗堡垒、创新工作方法、打造过硬队伍、创建特色品牌,成为山区少数民族脱贫的生动缩影,为少数民族地区党建扶贫提供鲜活案例。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台江30多年的党建扶贫发展道路,探索出一系列党建扶贫发展规律,基本实现了“四个转变”,即从顶层设计看,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到“精准式”帮扶的转变;从责任导向看,实现了由“板块突击”到“大扶贫”格局的转变;从价值演变看,实现了由“标准底线”到“高质量”脱贫的转变;从成果定性看,实现了由“重点突破”到“全面性”胜利的转变。

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台江30多年的党建扶贫奋进之路,是贵州人民坚定不移撕掉千百年来贫困“标签”的具体体现,它犹如一部鲜活生动的“缩影磁带”,映照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奋斗伟绩,彰显出台江人一代接着一代干的精神毅力。翻开台江县党建扶贫纪实——《苗疆行思》,脱贫攻坚一线的一个又一个干部的点滴笔墨,记录的是台江多年来的“蜕变”发展,体现了党建扶贫干部驰而不息地坚守传承。这片苗乡热土的巨变,记录了贵州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关怀下,不畏艰险、不甘落后、战天斗地、勇闯新路的脱贫历程,为深度贫困地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宝贵经验,是贫困落后地区逆势崛起的发展缩影。

三十余载风云际会、沧桑巨变,承载着十几万台江儿女脱贫梦、小康梦、苗乡振兴梦。纵观台江扶贫开发发展历程,不得不说,30余年来,台江依托党建扶贫走出的经济社会发展“蝶变之路”,是坚决贯彻中央脱贫攻坚重大决策的重要体现,是一代代党政干部和群众“一竿子插到底,一件事抓出头”坚持不懈的奋斗成果,是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一场“半个甲子”持续不懈的党建扶贫“接力赛”。

(作者陈玉卿、张再杰为贵州财经大学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研究人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知新觉: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
下一篇:山东济宁任城区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