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公山镇系2019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东榆镇、流坝乡及南江镇的9个村合并而成,幅员面积243.8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有易地扶贫搬迁(含土地增减挂钩)聚居点34个,聚居农户1285户5142人。该镇在推进治理现代化试点中,聚焦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治理难题,探索出一个聚居点1个领导核心、3个自治组织、N支微治小分队的“1+3+N”治理模式。
健全组织体系,建好聚居点治理核心。将党组织建在家门口。在符合设立党组织条件的21个聚居点成立党小组,对不符合设立党组织条件的13个聚居点,选派第一书记、村党支部委员等担任党建指导员。在每个聚居点设立1名点长,每5至10户推选1名联户长,负责落实宣传党的政策、收集群众意见、调处邻里关系、组织互帮互助等8项具体工作。注重把服务送到心坎上。按照“双报到”要求,组织镇村党员与108名残疾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结成帮扶对子,先后开展心理疏导、护理陪伴、课后辅导等志愿服务800余人次。卫星村利用闲置用房为7名特殊供养老人建设“幸福院”,组织党员轮流开展志愿服务,得到群众广泛认可。注重让活动进入院户中。利用重要节庆和群众集中返乡时节,组织开展文艺汇演、体育竞赛、评比表彰和坝坝宴。桥坝村党支部依托“道德银行”,评选表彰文明之星、敬老模范、致富能手等20余名;金碑村举办“舞动金碑、唱响公山”文艺汇演和“农民运动会”,吸引200余名聚居群众同台竞技,有效促进了人聚集、心聚合。
完善自治机制,丰富聚居点治理载体。组建业主委员会管自己事。采取群众提议、联户长商议、党支部审议的办法,每个聚居点组建一个业主委员会,从公共设施管护、环境卫生保持、矛盾纠纷调解、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牵头制定自治公约,调解处理庭前屋后土地“划界”、清洁费缴纳、生产用房分配、私搭乱建等具体问题41个。组建红白理事会理红白事。以聚居点群众为主体,组建红白理事会,吸纳思想开明、敢说敢管的离职村干部、群众代表以及擅长“支客”(即农村红白喜事主持人)、写对联的群众为成员,对群众举办红白喜事进行监督和规范,先后劝阻违规操办宴席行为17起。桥坝村盘活聚居点闲置房屋设立“理事堂”,配套厨房、厨具、餐桌等设施,帮助群众操办红白喜事24次,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收1.2万元。组建农商信息会助发展事。整合村组干部、在外创业务工人员、致富带头人等人才资源,成立农商信息会,负责农特产品产销对接、就业务工信息发布、劳务派遣、发展集体经济等工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镇农商信息会通过农超对接、直播带货等,帮助聚居点群众销售土鸡、蔬菜等农产品46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3.2万元。
优化治理队伍,提升聚居点治理效能。坚持因地设岗。年初,对全镇34个聚居点情况开展集中分析研判,针对安全法治意识不强、环境卫生保持较差、生活气息不浓等共性问题和私搭乱建、堆码无序、随处养殖畜禽等个性问题,因地制宜组建治安、调解、环卫、民事代办、文艺宣传等微治小分队85支。坚持按需选人。每个微治小分队由2至3人组成,其中治安、调解和民事代办小分队成员主要在驻村民警(辅警)、村社干部、民兵连长中选拔,环卫小分队成员优先从聚居点贫困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体中选择,其余小分队成员主要由热心公益、居住在聚居点的老党员、老干部、退休教师等兼任,对纳入小分队的人员由镇党委政府统筹给予一定的交通补助或岗位补贴。坚持分类定责。制发《公山镇易地搬迁聚居点治理小分队职责清单》,明确治安小分队每周至少开展1次普法宣传、治安巡逻,民事代办小分队每周至少开展1次民事收集办理,环卫小分队每天至少打扫1次聚居点公共卫生,文艺小分队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文体活动等13项刚性服务内容,全镇举办法治大讲堂31次,调处矛盾纠纷42起,代办便民服务事项12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