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各级党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不断扩大组织面和工作覆盖面,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夯实基层基础 建强攻坚堡垒
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贵州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近年来,贵州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最大限度让基层“火车头”动力强起来。
健全完善组织体系。贵州始终坚持“五级书记抓脱贫”,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确保脱贫攻坚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落实到位。同时,在产业相近、地域相连的村党组织组建联村党委(党支部),在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党小组,把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到脱贫攻坚作战体系各方面。对贫困人口较多、位置较偏远的重点村民组,采取组建党小组、选派干部驻点帮扶的方式,推动攻坚力量下沉到作战单元、攻坚网格,确保精准帮扶到村到组到户到人。
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项整治和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点任务,聚焦“三个问题五种类型”,由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带队逐村分析研判、逐一审核把关,确保应排尽排、应整尽整。严格落实“四个一”包保制度,精准施策、精准整顿。
选好用好村党组织带头人。加强对村“两委一队三个人”动态跟踪管理,对不胜任、不尽职的坚决进行调整。严格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强化县级把关,完善人员档案,切实建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
基层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又遇新冠肺炎疫情“加试题”。
危急关头,党组织就是主心骨。面对汹涌而来的严峻疫情,全省“脱贫攻坚指挥体系”就地转化为“疫情防控工作体系”,许多驻村工作队转变成防疫队、战“疫”队。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贵州建立临时党支部4800余个,组建党员突击队、先锋队6700余个,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4.5万个,全省6万多个基层党组织、50多万名党员干部越是艰险越向前,勇当先锋、敢打头阵,党旗在两场战役一线高高飘扬。
聚焦尽锐出战 建强攻坚队伍
脱贫攻坚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优质资源向一线汇聚,优秀人才向一线下沉。
毕节市委从有基层经验、熟悉农村工作、在脱贫攻坚中表现突出的县处级领导干部中精选13名“强将”,下派到任务较重的13个乡镇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并将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组织关系全部转到所在乡镇。
威宁自治县在下派2418名县乡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的基础上,再次增派1600多名干部职工吃住在村,开展横到边、纵到底的拉网式大排查。同时,通过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干部“技能大培训、能力大提升”行动,有效提升脱贫攻坚作战能力。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尽锐出战、务求精准”要求,贵州着力将敢于打硬仗、善于打胜仗的精锐部队派到一线攻坚,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战斗队伍。
牢固树立“好人好马上前线”的鲜明导向,全省各地有针对地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岗在编工作骨干中,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干部驻村,进一步优化充实驻村力量。真正将热爱农村工作、身体健康的年轻优秀干部选派到脱贫攻坚一线。
脱贫攻坚要取得最终胜利,提升干部能力至关重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弱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脱贫攻坚的实际,全省各地加大干部精准培训的力度,推动广大脱贫攻坚干部在学中干、干中学,普遍提升攻坚能力。重点围绕产业革命“八要素”“五步工作法”“一任务两要点三清单”等内容,利用新时代学习大讲堂学习平台开展培训,鼓励干部积极探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新路子,着力提升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深入推进“万名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农技专家人才库作用,进一步完善供需对接平台和服务机制,将农技人才精准匹配到产业链上,让群众找得到专家、专家帮得上群众。进一步开展农技咨询“订单服务”和农业专家“集中会诊”活动,推动专家团队下沉驻点帮扶,精准指导和带动贫困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实施挂牌督战 确保坚决打赢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为了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1月以来,贵州整合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督战队力量,共组建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工作队699个,对紫云、纳雍、沿河等9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剩余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的3个重点县,有剩余贫困人口的8723个行政村以及所在乡镇,84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行挂牌督战。集中利用4、5、6三个月“窗口期”,动真碰硬查问题、真刀真枪督整改,推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善作善成、赢得大考。
紫云自治县在162个村成立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社合一”合作社,在边远村民组、自然村寨设立党小组582个,设立产业党组织27个,牢牢把握脱贫攻坚主动权、制胜权。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街道工委1个、社区党支部6个,设立楼栋党小组14个,推动后续扶持政策落细落实。
水城县紧盯“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针对入户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短板,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清单式对账销号,确保6月底前所有“3+1”短板风险全部“清仓见底”。
织金县在合作社、产业链、龙头企业建立117个党支部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皂角、竹荪、南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挥好6个“样板社”、48个“精品社”、96个“示范社”的示范引领作用,凸显党组织带富作用,确保6月底前所有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督战中,贵州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注重建强村“两委”、村民组、攻坚网格,采取划分党小组、成立产业党支部、选派干部下沉到组驻点帮扶等方式,推动各级力量到村到组到户,并且及时对18家签订责任状的省直部门和“9+3”县区等地和部门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对不胜任的干部进行调整,确保尽锐出战、坚决打赢。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达终点。
同步小康的征程上,全省4000万人民信念坚定、步履铿锵。(记者 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