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有一则“叔向贺贫”的典故,说的是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因贫困发愁,说自己“有卿之名而无其实”,但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并说:“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可见自古以来,政德就是为官从政的“必修课”。政德兴,则人心齐;政德毁,则人心背。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当前的一些党员干部出问题,往往就是出在“德”上,他们把“当官”和“发财”混为一谈,只求“做大官”,不求“做大事”,终日为“财”而忧,以至于一有点权力便做上“发财梦”,与初心相背离,从而走向贪腐深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立政德、修政德贯穿于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终身,要常忧“德之不建”,才能知敬畏、明底线、守规矩,行稳而致远。
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干事创业才有目标、有方向、有力量。心怀国之大者就要明大德,要矢志不渝忠党爱国,自觉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坚决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党员干部要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去想问题、做决策、干事情;要始终坚定政治立场,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形势、把握大势,坚决维护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搞“两面派”,不做“两面人”;要用前瞻性眼光和战略性思维来推动完成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等艰巨任务,既抓当下也谋长远,做政策坚决有力的拥护者、捍卫者、执行者,以实干担当推动党中央和国家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造福人民是最大的政绩。从诞生之时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具体到每一位党员干部,就要守好公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心中有人民、权力归人民、一切为人民,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践行宗旨意识,对标人民群众新要求,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团结群众,把自己当群众,把群众当亲人,切实了解群众所忧所需所急,把群众想的念的盼的都转化为党员干部实实在在干的,做到时时与人民共情,事事让人民满意,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
始终做到心底无私。“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立政德,首先就要去私心、严私德,严格把好“公私关”,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对党员干部来说,私心是从政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哪怕只要有一丝私心存在,党性原则就会丧失,干事创业方向就会偏离,甚至因为一己私欲走上违法乱纪的“不归路”。心底无私“天地宽”,涵养无私人格,心中才能不容“贼”,才会在关键时刻、危难关头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挺身而出,才能在任何时候做到公而忘私、公而忘我。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是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要始终保持不谋私利、不搞特权的敬畏戒惧,慎独慎微,廉洁自律,以“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实际行动,诠释出共产党人干净的内涵、清廉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