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唯一的渔业行政村,沿湖村渔民长期将看天吃饭的捕捞作业作为唯一收入来源,外人称之为“渔花子村”。
2004年,土生土长的刘德宝担任沿湖村党组织书记。但“德宝”手头却“无宝”,他面临的现状是村级集体年经营性收入不足5万元,没有公共事业办理项目,没有集体资产,每年年终考核倒数第一。当时有句顺口溜,叫“呆男不娶渔家女,傻女不嫁渔家汉”。
“渔民祖辈来自苏鲁晋皖四省,在他们心里,只知道家人和老乡,从来没有‘村集体’三个字。”在挨家挨户的走访中,刘德宝发现,沿湖村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历史、客观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的问题。为把老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沿湖村党组织决定推行三项民主机制。
第一项就是“村民代表会议”,村里大小事项摆到台面上,让村民代表来议、来定。村民代表怎么产生?是沿湖村410户村民一户一票选出来的。定下来的事情,干得好不好,还有“村民代表监督”“全体党员审议”两项机制保障。就像渔民撒网捕鱼,一网下去,捞了几条鱼、几只虾,老百姓看得一清二楚。
三项民主机制一步步推开后,千余名村民开始打心底认同沿湖村,村子今后咋发展?这个问号把百姓心底的那把火点燃了、烧旺了。
有了村民们的支持,村党组织决心带领大家发展特种水产养殖。没有技术怎么办?村里腾出办公室为村民办夜校,请来省、市专家给大家上课,村干部每天为大家烧水、打扫卫生。没有经验怎么办?边干边摸索。一年夏天,连续降雨导致邵伯湖形成巨大水流,夹带大量水草冲击网箱,一旦网破,鱼群逃出网箱,养殖户将一无所获。为了减轻围网压力,村干部跳入湖中帮助捞草护网,经过40多天苦战,终于保住了网箱,保住了渔民的收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们先后开发出12900亩的养殖水面,2016年全村水产品产量达到1100吨,产值470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10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万元。
“靠水吃水”管得了“温饱”,管不了“小康”。随着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建设,邵伯湖要退渔还湖,退出围网养殖。下一步怎么办?村党组织将目光瞄准了村里的生态和渔文化资源,提出“党建+旅游”兴村战略,发动党员干部走访渔民,向村里的老渔民请教,收集整理渔村传统特色文化,并从鱼技、渔歌、鱼祭、鱼饮、渔俗等多个方面形成了3万多字的文字材料。在此基础上,党员中心户带头,推动传统渔具制作、渔家面点制作等技艺申遗和邵伯湖渔博物馆建设,实现特色产业与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村里还启动了融渔业文化、渔业产业和三产旅游为一体的“印象邵伯湖”产业园综合开发项目,为扩大渔村知名度、拓宽致富渠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聚起“人气”的基础上,沿湖村搭建“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平台,成立“旅游发展党支部”,由党组织领办“生态旅游观光专业合作社”,邀请北京同和旅游设计院共同起草沿湖村旅游发展规划,以“渔隐”为主题,主打“深休闲、微度假、慢文化、细体验”,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养生、旅游+文创的特色乡村游,先后开展了冬捕“杀围节”、邵伯湖文化美食节、邵伯湖渔家民俗风情节等多个渔村特色文化活动。在“富集体”的同时,村党组织还凝聚经济带头人、文化传承人、道德模范等群体,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让每一名村民投身到渔村创业热潮中来,“常来渔家”老板沈刚、“小马哥”老板马明斌、“民宿管家”屠苏等一批党员创业典型应运而生,渔家三宝、手撕甲鱼、锅盖歌鱼、渔家面点等成为网红美食打卡清单。2017年,沿湖村先后荣获“国家级最美渔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两大荣誉称号;2019年,沿湖村接待游客16万人次,仅旅游收入就达2000万元。
今年面对疫情冲击,沿湖村成立战疫行动党支部,责任到人,包干到户,800多名村民74户渔民无一感染。面对旅游“寒冬季”,沿湖村与旅游主管部门以及民宿、酒店负责人共同发起线上“围炉夜话”活动,共商转型发展策略,与镇上的龙头企业和天下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沟通,探讨开发“企业会展旅游”路线。成立“党员带货分队”,党员、干部当“代言人”与电商平台对接,打通销售渠道,带货鸭蛋近30万个、家禽2万多只,渔家豆腐圆、锅巴鱼、芡实等渔家美食收入10万余元。
“扎扎实实把基层组织建设好,才能原原本本把党的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好;党员干部苦干实干,就能唤起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心气和干劲。”正是依靠着这样的红色密码,一个“鱼满舱、渔歌唱”的新沿湖村正在邵伯湖畔崭露出令人向往的模样。(本报通讯员 邗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