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不见的地底流动,地下水“健康状况”如何?12月17日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湖北省〈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终期自评估报告》出炉,这是湖北省首个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全方位自评估报告。
这份自评估报告历时3个月,由省生态环境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和省水利厅协力完成。
报告披露,湖北省已初步建立地下水监测体系。上世纪80年代,湖北依托地质项目勘探井和城市用供水井,开始地下水监测。2018年,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完成,其中我省布局水质监测点位425个,大幅提升地下水监测的专业水平。同时,湖北土壤污染详查期间,开展地下水采样调查,建立714口监测井。
为加强监测,国家还设立水质考核点位。“十三五”期间,国家在鄂设置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16个,覆盖武汉、黄石等8个城市。“十四五”时期,“国考”点位将增至59个,覆盖17个行政区和14个三级水文地质单元,同时监控长江、汉江、清江等重要流域地下水质变化情况。
报告显示,除了化肥和农药通过土壤污染地下水,来自城镇生活和工业排放的污染也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城市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管网漏损导致污水外渗,造成地下水污染;部分工业企业固废堆场污水排放、渗漏,对地下水环境安全构成威胁。
“受制于现有技术和资金,地下水的污染修复难度大。”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相关人士认为,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流向、迁移规律不明,污染源很难确定和彻底清除。
面对困难,湖北不断尝试修复地下水。今年刚启动的荆州市松宜矿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襄阳市襄城区火石山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治项目,入列国家地下水治理试点项目。
到2025年,湖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目标为:基本建成全省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持续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安全,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得到有效监管,地下水污染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建议,优先推进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以化工企业和工业集聚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矿山开采区等为重点,开展防渗排查整治;加快城镇污水管网更新改造,减少管网渗漏;重视地表水、地下水协同防治,强化土壤、地下水协同防治。
报告建议,尽快健全水质监测网络,摸清地下水污染状况“家底”。同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生物农药或低毒、低残留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