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从承担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四川巴颜喀拉山南麓山地等6个地理单元的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获悉,四川已于近期完成了2011年开始的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普查“入户调查”。
“我们业内称之为外业调查,就是需要在野外完成的部分。”参与调查的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洋介绍说,接下来,调查人员会对野外收集到的调查数据以及影像资料等进行整理,进而形成书面报告。
不像人类有固定的居所,调查人员可以上门登记,大部分陆生野生动物见到人跑得飞快,调查人员如何完成“入户调查”?整个调查时间为何持续近十年之久?了解陆生野生动物分布情况又有何意义?
四川分为23个地理单元
四川盆地是最早完成的单元之一
从全国野生动物调查地理单元区划图上可以看到,整个四川被分为了23个地理单元,包括松潘高原、巴颜喀拉山南麓山地、雅砻江源头山地、雀儿山-沙鲁里山地、岷江切割山地等地理单元,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四川盆地地理单元,涵盖了成都、德阳、绵阳、南充、内江、自贡等市。四川东有盆地、丘陵,向西则是山地、高原。在上述基础上又细分为森林、灌丛、草原、草甸、湿地等不同区域。而地理单元划分主要是依据地形地貌特征,动物聚居情况等综合因素。“像左上角的雅砻江源头山地地理单元,就是川内藏野驴、盘羊、白唇鹿的主要分布区域,其他区域少见或不分布。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野猪,几乎全省都有。”
“自然资源越丰富,调查持续时间就会越长。”刘洋解释说,全国各个地区基本都是在同一时间开始,平原地形、城市居多的地区可能两三年就能完成调查。而像四川这种自然资源丰富、地理条件复杂的,需要调查的范围广、难度大,时间就会多得多。四川各个地理单元中,面积最大的四川盆地其实是最早完成的单元之一,因为大部分是城市,交通便利,动物种类相对较少。
调查前必做功课
先明确目标物种246个
“兽类50个,鸟类162个,两栖类18个,爬行类16个。”刘洋介绍,在进入野外调查前,四川省在国家要求的“常规调查物种”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物种,确定了246个目标物种。其中既有大家熟知的金钱豹、雪豹等,同时也有大家不熟悉但具有代表性的,像三宝鸟、石貂、四川温泉蛇、普雄原鲵等。四川的陆生野生动物远不止246种,但由于资金、人员和时间等因素,调查不可能覆盖全部。根据过往的经验,调查获取具有代表性物种的分布及数量,可以大致了解其他相关动物的生存情况。
寻“户主”难
上山下河、装相机、放无人机……
246个调查目标中,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下爬。“‘入户’容易,‘户主’难寻。”刘洋表示,像常规调查物种中如藏野驴这样的大型兽类,一般会采用样线法,即沿着事先划定好的路线去寻找;对于鸟类,会采用样线法或样点法。采用样点法时,调查人员会在固定区域“守株待兔”,进行观察,开展调查。大家熟知的大熊猫、金钱豹等大型兽类,嗅觉非常灵敏,如果调查人员在上风口,他们在下风口,野生动物几公里外都能嗅到人的气味,一嗅到气味就跑了。
除了仰望天空,调查人员也会观察潮湿区域,如石头下和溪水中。“两栖类像山溪鲵,一种像娃娃鱼的物种,需要在水流缓处搬开石头找,爬行类也类似,要在石缝或倒木下搜寻。”刘洋表示,除了上述方法,这次调查还安装了红外相机;同时在高山草甸、灌丛、裸岩等人员很难到达的部分调查区域,使用了固定翼无人机。这次兽类调查基本都是针对大、中型兽类,平时对小型兽类,以比拇指还小、只有三四克重的俗称“山耗子”的鼩鼱为例,调查人员则会采用陷阱法,“鼩鼱的视力不好,我们会在其可能出没的区域放笼子或者挖坑埋桶进行采集调查。”除了寻找“住户本人”,调查人员也会通过询问居住在附近的村民,获得野生动物的相关信息。
“方法听起来不难,难的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准确辨认出目标对象。“刘洋解释说,以鸟类数量调查为例,应在大多数种类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时期内进行调查,主要分繁殖期和越冬期两个时段。一般繁殖期为每年的4月至7月, 越冬期为12月至翌年2月。各地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当地的物候特点予以确定。具体到某一天,调查应在晴朗、风力不大(三级以下风力)的天气条件下,选取清晨或傍晚鸟类活动高峰期进行。“调查人员一般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某一个类群,而这次调查范围广,出发前大家都会找到相关资料补课。”
野外调查工作者的
艰辛与惊喜
他们的喜
快二十年了就目睹一次荒漠猫
大熊猫没咋见,粪便很常见
大自然中总是藏着很多惊喜,偶然出现的一些特别的“住户”也会让刘洋这样的“老师傅”如新手般兴奋。“在甘孜州石渠县见到了荒漠猫,快二十年了就这么一次。”刘洋表示,虽然荒漠猫只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在业内其关注度不比大熊猫等国家一级动物低,因为它们比大熊猫还少见。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大家关注的大熊猫、金钱豹等旗舰物种,他在野外一次也没有亲眼见到,冒着热气的大熊猫粪便倒是见了好几次,不时也能看到雪豹的脚印。除了惊喜,也有惊吓。刘洋回忆最惊险的一次是在大渡河切割山地地理单元马尔康市脚木足乡麻风村附近,他和队员正在下一个大于四十五度的陡坡,坡下不到一百米的河滩出现了两只黑熊,站起来可能跟人差不多。“根本跑不了,下脚的地方都难找,只能慢慢挪,还好熊自己走了。如果熊冬眠刚醒或者带崽,根本不敢想”。
他们的难
习惯了与大自然无声交流
走没人走过的路已是日常
“地图上看和实地调查完全是两回事。”今年51岁、参加野外调查20余年的刘洋回忆说,现在随着交通条件越来越好,基本随时都可以进山调查。大约四五年前只有每年5月初到10月下旬这段时间才能进行调查,其他时间受天气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出于安全考虑没有安排调查。每次野外调查的时间,从一周到十多二十天不等,调查人员会借住在林区边缘的野保站或是当地林草部门在该处的临时管护站点。有时候进山路线较长,就需要在野外露营。在野外,一般早上七八点出发,晚上九十点睡觉。穿行在原始森林中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浪漫,尤其是身上还背着十余斤的干粮和设备。很多时候一天下来,到了晚上,大家简单整理下数据,就睡觉了。日复一日,调查人员习惯了与大自然无声交流,“语言在野外显得有些多余。”
2018年10月至今年9月,刘洋和同事在巴颜喀拉山南麓山地地理单元中布设红外相机92部,收回了85部。该单元红外相机大约拍摄了六万三千余份视频资料。刘洋保存资料用的硬盘已经从2T换成了4T。刘洋表示,外业调查结束,接下来就是尽快整理数据完成成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等较多需要提交的内容。这次的调查结果将是野生动物保护等级调整以及实施有效保护管理的重要依据。 了解是保护的基础,甚至比保护还难,走没人走过的路对于他们已是日常。(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林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