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南京栖霞:数据赋能 治理更“智慧”

2020-11-30 11:22:44    新华日报

一个社区“一屏掌控”治理全局,一个云社区汇聚22万“话事人”,一张网让每一个执法细节“纤毫毕露”……南京市栖霞区以改革之刃破除沉疴积弊,用科技赋能无限可能。一个个“不可思议”的场景背后,是一场治理手段智能化的“全面突围”。

治理拼脑力

老小区“由乱而治”

“当年一年120多起案件,到现在一年没有一起案件。原来我们两眼‘一抹黑’,现在眼睛雪亮了。”站在社区综合管理指挥中心的大屏前,监控探头和鹰眼全域无死角,公共场所实时场景“在线”,迈皋桥街道兴卫村社区党委书记张枫说,由乱到治,这一“社区大脑”发挥了关键作用。屏幕上18个色块代表辖区的18个网格,“当班”的网格员人手一台北斗对讲机,发现情况实时呼叫处置,每天网格员巡逻的轨迹一览无余。

兴卫村社区有3.8平方公里,3.22万人口,不仅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多,辖区内还有一座兴卫大山、一段2公里的高铁线路,管理起来千头万绪。“以前光靠增加人手盯着,各种队伍一年人员支出两三百万元,压力很大。”张枫说,如今上了信息化的手段,人员减少了,老百姓的满意率提升。原来盗窃案件频发,老百姓怨气大不交物业费,社区的物业公司一年要“亏空”五六百万元,如今物业费收缴率90%以上,实现了收支平衡。

从“拼脚力”到“拼脑力”,“社区大脑”正为一线“铁脚板”减负。传统的纸面台账大为缩减:点开“街面秩序”一栏,社区内门面房经营户全部登记在册。点开一家商铺,营业执照、门头照片、从业人员健康证、门前三包承诺书、安全生产责任书逐一呈现;入户踏访更加精准有效:随即点击一个楼栋,有蓝色标记的是出租户,上面如有黄色三角标识,这是系统提示这家租约即将到期。

“客户的黏性很关键!功能要贴近居民生活,让大家喜欢用。”张枫说,他们正在打造社区大脑2.0版本,从社区管理到治理,为老百姓提供服务是关键。他们正试点孤寡老人一键呼叫功能。居家老人摁钮求助,消息就近发至小区门岗保安,同步推送至指挥中心和网格员手机。这一新功能刚试点,就引来不少居民申请加装。

“疫情期间,我们提前通过系统预排查,梳理出湖北关联信息1000余条。”尧化街道改革办主任汪玉婷说,尧化街道早在2013年就率先成立网格化信息指挥中心,去年升级为全域智能指挥中心,在年初的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一街道级的“智慧大脑”搭建起“1+3+N”的开放式架构。一个大数库中心,配套分析展示、城市治理和应急指挥3个平台,将12345、数字城管、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N个业务系统与之实现一键互通、一站管理。七年来,中心共派发流转各类工单超过142万件,处置率始终保持在100%。

社区在云端

唤醒“沉默的大多数”

“社区喊不动人,来的都是老面孔。”社工们日常抱怨的背后,是社区治理中青年“弱参与”的普遍现象。栖霞首创的“掌上云社区”——因其唤醒“沉默的大多数”、激活社区中坚力量,屡获“高分”点赞。这一改革项目先后荣获首届“长三角城市治理最佳实践案例”(2018)、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优胜奖(2019)。今年则是被写入了大学教材,入选“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优秀教学案例”。

看似简单的“指尖划动”“加群议事”,此前各地都有零星试点。唯有2016年在栖霞一推出就全面覆盖,其背后是改革者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担当。迄今已四年,如何让群“越聊越火”“越用越好”则考验着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栖霞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栖霞已实现全区126个社区“掌上云社区”全覆盖,建立微信群1160个,入群人数达22万人,占户籍人口比例超过40%,平均每1户家庭就有1名家庭成员入群。

掌上云社区受理线上群众诉求12万余起。海量信息有条不紊流转的背后,有一位名叫“小栖”的社工24小时不眠不休 “接单”。2017年,栖霞区自主开发“小栖”智能全科社工机器人,植入微信群,实现了居民诉求工单流转、不见面审批、协商议事、多群管理和大数据分析等多功能应用。

在陪居民“聊天”、帮居民“跑腿”的同时,“小栖”还承担着“民情分析员”的角色。每月平均35万条的有效交流信息,经过“小栖”自动抓取、形成社情民意“数据库”。几十万群友的“日常聊天”涓流汇海、披沙拣金,最终生成每月一份的大数据民情报告,送至区领导的案头,成为治理决策的重要参考。

如何把线上众人“话事”的热涌流量,及时导流到社区治理实景中去?2018年,掌上云社区3.0版本上线,提出了“一体两翼战略”,在 “掌上云社区”平台上,推进 “社区营造”和“社区协商”两大工程。和“小栖”并肩工作的社工中走出了一批“掌红”,在热心网友中团结了一批“社区合伙人”。燕子矶街道燕华花园是一个拆迁安置小区,毁绿种菜、杂物占道等现象久治不绝,众多居民在“掌上云社区”微信群先吐槽再议事,最终在小区清理出15块空地,打造“微花园”一起做“园丁”。如今,这样的“社区微幸福”项目,栖霞区已经打造了100余个,实现了所有社区全覆盖。

线上不断升级优化,线下持续合力深耕,在栖霞社区的“智治+自治”模式已实现常态化运转。“‘掌上云社区’运行四年来最大的成效是占领了基层阵地,要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还需继续做强服务功能。”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闵学勤教授认为,“掌上云社区”从在线治理、大数据治理向智慧治理过渡,还需以技术集成支撑更多应用,实现 “灵活好玩、有用有趣”的场景,成为栖霞居民最信赖的身边平台。

数据多跑路

高效能治理“一张网”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以“不见面审批”“全科政务”为代表,栖霞区在“互联网+政务”领域砥砺创新,一系列的先行先试让百姓收获了改革红利。2017年起,栖霞区先后开发运营“小栖e站通”“小栖e档通”查档终端,栖霞群众在全国各地均可无障碍地在线查阅、利用档案,真正实现了“一地认证、一次认证、一网通办”,彻底解决群众查档“最后一公里”难题。2019年6 月,全省第一张跨省查档证明在尧化街道金尧花园社区线上成功办理,更开创了“长三角”地区档案跨省域、直通村社区查阅的先河。

更多的“栖霞试点”经过总结提升,成为“南京做法”乃至“江苏经验”。早在2017年,栖霞区就打造了南京首家“智慧工地”,实现在线视频实时监控上传、车辆违规不冲洗抓拍报警、降尘量超标雾炮喷淋设备联动。这一智慧工地系统将环保、住建、城管部门日常工作深入融合,实现“三位一体”。平台与环保执法人员的手机、电脑终端连通,让工地扬尘情况尽在掌握。去年,南京实现了在建工地的“智慧工地”全覆盖。

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在单兵突进、多点开花的一线突围基础上,统筹全局、融通各方的顶层设计更是迫在眉睫。大数据融通汇聚,栖霞正织密高效能治理“一张网”。

在栖霞区政务大厅二楼,栖霞综合指挥中心的大屏正实时监控着全区每一个执法事项的最新动态。近日,南京首个“互联网+监管”试点系统在栖霞区上线运行。该系统涵盖全区20多个部门、9个街道,终端链接全区855个执法队员,覆盖全区60130个企业法人、9503个个体工商户、48个社会团体等监管对象。栖霞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里实现了监管数据归集共享、监管过程全记录、监管数据分析、联动监管、风险预警等“全域执法一张网”。

在南京市公安局栖霞分局,栖霞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平台正在进行新一轮优化调试。“以大数据资源为基础,我们正从‘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型。”栖霞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栖霞公安联合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南京审计学院等高校,搭建了“传销涉案人员查控模型”,对涉传销人员资金往来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做到早打、深打、精打。近三年来,共捣毁传销窝点3700余处,抓获传销人员9400余名。全区涉传警情在全市占比由15%下降至2%。2019年初,辖区所有非法传销均被清零,从非法传销重灾区变身“无传销区”。该局打造“实有人口动态管控系统”,挖掘运用社会活动大数据,做到了实有人口信息变动的数据分析与精准推送,让数据多跑路,一改基层民警 “扫楼”模式,获公安部基层技术革新一等奖,获邀向全国公安机关介绍经验。栖霞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整合全区“大数据”,加载“栖霞特色”,区级平台将汇聚全区社会治理多种数据和信息,实现“用数据研判、凭数据决策”。

“科技支撑”是社会治理体系核心要素,治理智能化是基层治理重要一环。南京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指出,栖霞区在基层改革工作中始终贯彻开放性思维,不断尝试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运用科技赋能,不断完善智能化、一体化治理手段方式,让基层治理更智慧、更高效。(仇惠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在“上马”新起点 看上海的“精细化”
下一篇:宣州“生态美超市”:废品换商品 换来好文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