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月1日电题:渔民安·渔获丰·渔家乐——侨港渔民的新年愿望
新华社记者王念、潘强
新年第一天清晨5点,天麻麻亮,广袤的北部湾海面透出霞光,海鸟迎着2020年第一缕阳光自由飞翔。在广西北海市的海滨小镇侨港,满载归来的渔船陆续驶进港湾,邻近的海鲜市场熙熙攘攘,卸货的号子声、买卖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二十二?”“二十!成交,两筐!”渔民一边高声吆喝,一边与买主讨价还价。这个并不大的岸边海鲜市场一直非常热闹,渔民们在这里卸下渔获就地交易,最新鲜的鱼虾蟹螺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
侨港意为“归侨之港”。乘船从海面回望侨港,这个陆地面积只有0.6平方公里的小镇上住着1.8万多渔民,95%是归侨和侨眷,一排排黄白相间的楼房错落有致。
“真想不到!真想不到!”70多岁的归侨杨志娟对记者连声说。杨志娟清晰记得当年回到祖国怀抱的情景:当地政府派人迎接并安置好他们的生活,家里分到了一套住房,乔迁时大家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如今杨志娟家已经搬到新的小区,天然气取代了柴火灶,电冰箱、LED电视等应有尽有。
回到祖国,杨志娟和归侨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上世纪80年代,渔民的摇橹船变成机动船,90年代船的马力可达500多匹,后来现代化的大功率钢质渔船出现了,如今,侨港的远洋渔业基地在非洲毛里塔尼亚落地。
记者登上刚刚从北部湾海域作业归来的“桂北渔60222”渔船,这艘钢质渔船上下三层,10多名船员正在卸载渔获,半小时左右就卸下200多筐青鲇鱼。
“这船货能有30多万元收入。”32岁的船长黄国裕是第二代归侨,18岁开始打渔,每年130天以上在海上度过。
“你看,对面就是灯光船,很多都‘退役’了,换成了现代大船。”黄国裕说,父辈出海的船多为载重20来吨的木船,现在超过500吨、造价千万的大功率钢质渔船比比皆是。
侨港镇党委书记赖伟清说,目前,全镇拥有各类渔船1300多艘,其中钢质大功率渔船超过300艘,加工企业发展到19家,一批产品出口欧美、日韩及东盟。
渔民吴华生与妻子陈玉花多年在侨港海域打渔。吴华生说,他们每天最少渔获有20多斤,最多时有300多斤,每月纯收入上万元。
侨港滨海风光秀丽,归侨、疍家和海洋文化独具特色,当地借此大力发展旅游业,年均接待游客超过350万人次,2019年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全镇已没有一个贫困户。
赖伟清说:“这两年,有不少侨港亲戚陆续从国外回来,他们对归侨殷实富足的生活很惊讶,有些亲戚的后代已经回来安家、创业。”
行在侨港,无论过去现在,无论大街小巷,无论大船小船,五星红旗都是这里最美的风景。归侨们说,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早已成为他们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海上,我们常常要抬头看看国旗,一来判断风向,同时在烟波浩渺的大海看到五星红旗,心里觉得安全、踏实。”黄国裕说。
“希望今年渔获多多,赚钱多多!”“希望孩子成绩越来越好,将来考上大学!”“希望出海平安归来!”……2020年到来,渔民们的愿望朴实无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