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多方合力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2020-12-31 10:19:56    中国商报

 眼下,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消费走进千家万户,也同样影响着老年群体。但是,据统计,目前中国仍有1.57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没有“触网”。“数字革命”的步伐急速向前,老年人与社会科技的距离却被逐渐拉大。在“互联网+”时代,摆在数以亿计的老年人面前的,不仅是他们的社交困局,也是一道有待跨越的“数字鸿沟”。

此外,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生活,也是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据了解,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加快探索,提供适老化产品、开设智能培训班、开展个性化服务,让老年人充分享受数字生活。

 

现状 老年人面临数字困境

疫情防控、交通出行、看病就医……当智能技术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服务方式逐渐被智能化服务代替,一些习惯了排队挂号、路边打车等生活方式的老年人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但日常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却并不多。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亿人,网民中60岁以上网民占比仅为1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触网”的中老年人群体越发庞大。据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陆诗雨介绍,我国互联网正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触网上线,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我国还有一些老年人仍没有接触过互联网。“我们既要鼓励老年人使用新技术、拥抱数字生活,也要兼顾一些老年人对传统线下服务的需求,保留‘非数字化’的传统服务选项”。

 

改变 乐享数字化便利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

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两条腿”走路,上海做出了有益探索。9月28日,上海市政府联合上汽集团推出上海市出租车统一平台——“申程出行”。平台与出租车候客点联网,增设了线上线下一键叫车功能,方便老年人搭车。在线上,乘客不需要输入上车地点或者目的地,只需按一个按钮,就可以发出用车需求;在线下,乘客只要在出租车候车站,按下“呼叫”键,平台上的巡游出租车就会及时响应,快速开过来接乘客。

此外,为了促进社区便民消费,保障社区居家老年人生活需求,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困难,商务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通知提出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快新建和改造一批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二是加快发展社区品牌连锁便利店;三是便利老年人日常消费。从方方面面入手助力亿万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实现便利消费。

 

探索 打通银发经济堵点

一边是规模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一边是亟待优化升级的市场供给,高效匹配供需、激发银发经济潜力迫在眉睫。

深圳市养老服务业协会会长陈开萌表示,现在的老年人大多是40后、50后,他们这一代人中很多没有接触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也错过了科技进步带来的一系列新产品和使用习惯,导致他们很难融入到互联网时代。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中心主任原新认为,老年人群体跟不上互联网时代,还因为老年人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弱,互联网上经常出现诈骗,老年人对新技术也始终怀有一种畏惧感。另外,老年人对新技术的学习存在一种惰性,智能设备在操作上不够简单。

这对互联网企业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产品和服务。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负责人隋静介绍,工信部计划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行动,聚焦老年人和残疾人群体的特定需求,重点推动与老年人、残疾人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站、手机App的改造,同时鼓励企业在智能设备上提供“老年模式”“长辈模式”等,让老年人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服务。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虽然目前存在各种困难,但是老年人普遍渴望融入数字生活,也完全能够通过学习提高相关能力。这需要家庭、社区和相关机构等各方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依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小企业积极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下一篇:中国经济走出“V”型复苏曲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