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国资委:强化央企参股管理 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2020-12-30 10:19:53    上海证券报

在中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时代浪潮中,如何利用好国有企业参股投资这股“活水”?国资委发出了强化中央企业参股管理的政策信号。“加强国资参股管理,有利于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按照股比发挥股东作用,提升国资运营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2020年12月29日在国资委媒体通气会上表示。

 

央企去产能目标提前完成

翁杰明表示,去产能是“十三五”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国资委按照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推进重组整合,妥善分流安置职工。

2016年以来,央企关闭退出钢铁产能1644万吨,煤炭产能1.19亿吨,整合煤炭资源2.4亿吨,妥善分流安置职工12万人,提前完成去产能总体目标任务。央企运行质量和效益也因此逐年提升。

从布局结构来看,央企形成了以中国宝武和鞍钢两家世界级钢铁专业公司为主、新兴际华集团以铸管为特色的“2+1”中央钢铁企业新格局;改变了中央企业煤炭资源分布散、同质化经营、重复建设的局面,基本实现了非煤主业企业原则退出煤炭行业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中央专业煤炭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电煤一体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格局。

中煤集团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赵荣哲介绍,近些年,中煤集团累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4756万吨,超额完成去产能工作任务。企业利润总额实现了由2015年亏损40亿元到今年预计盈利150亿元的巨大转变。

中煤集团还积极主动参与央企煤炭资源整合,涉及国投等9家央企煤炭资源,资产总额达1300亿元,职工5.9万人。通过发挥专业化管理优势,新集能源在移交当年成功摘掉ST帽子,国投煤炭、保利能源实现扭亏为盈。

 

加强央企参股管理

翁杰明表示:“去年以来,国资委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进中央企业切实加强参股经营投资管理。”

2019年12月,国资委研究出台《关于中央企业加强参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从规范参股投资、加强股权管理和强化监督问责等三个层面提出13条针对性措施。今年3月以来,国资委组织推动中央企业对参股股权进行全面“体检”,并建立了参股管理应用系统,将参股经营投资纳入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进行实时管理,初步实现了中央企业参股信息的统一采集、管理、统计和应用。

据介绍,通过强化参股管理,央企加快处置低效无效参股股权,对非主业、高风险、效益差、非持续经营的低效无效参股投资,通过清理退出、重组整合等措施,加大处置力度,加快资产盘活。目前已清理退出187项,收回资金34.5亿元。

同时,央企对存在长期不分红、应收款金额大或时间长等问题的参股股权,积极与控股股东或参股企业沟通协商,加强财务管控和运行监测,切实防范经营风险。

据悉,有的民营企业通过参股、股权代持等方式与中央企业合作,利用央企字号和资质参与市场竞争,严重损害央企形象、扰乱市场秩序。对于这一问题,国资央企进行了重点排查整改,目前已收回违规使用央企字号、商标等无形资产105项。

此外,国资央企还在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修订了参股管理制度,健全参股投资、管理、退出、评价、考核全流程管控体系,基本实现参股经营投资“工作有标准、审批有程序、过程有监督、结果有考评”。

“下一步,国资委将持续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强化参股管理,不断提升参股经营投资水平,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有效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翁杰明表示。

 

国投动态量化管控参股项目

国投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阳晓辉在会上介绍,国投公司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首批改革试点,多年来,国投将参股投资作为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孵化器”和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累计发起设立先进制造产业等基金,认缴规模近2000亿元,可引导5000亿元左右社会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控股直投形成“双轮驱动”模式,不断发掘和探索新的发展“蓝海”。

为加强参股项目投后管理,国投制定了以投资回报为核心的经营指导原则,通过构建“一核二验看三年”的动态量化评价体系,从战略匹配度、投资回报能力、分红水平等维度构建量化模型,每年对全级次参股项目进行穿透式诊断排査。

据悉,近四年,国投共退出参股项目81个,回收资金55.5亿元,在有效提升参股资产质量的同时,有力支持了主业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打包打折打官司"到"重组重整重构" 不良资产行业积极转型求变
下一篇:近两成北京写字楼空置 创近10年新高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